《中国收敛》:美国与中国的管理国家对比

图片源于:https://www.theamericanconservative.com/haywood-lyons-managerial-regime/

美国人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谎言的帝国中。

我们想要理解控制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人民和系统。

至少我们想知道是谁在统治我们,以及这对现在和未来意味着什么。

但是我们无法信任任何信息来源,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知识渠道都已经被腐蚀。

因此,探究通常以无果告终,要么是明显的虚假宣传,要么是看似更加流行的神秘推测,尽管这些推测往往更加不可信。

然而,在八月,N.S. Lyons(一个笔名)在他的Substack上发表了一篇广泛阅读的短篇随笔《动荡》。

这篇文章名为《中共收敛》,将现代对管理国家的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始于詹姆斯·本翰的经典1941年研究《管理革命》,并结束于习近平思想。

Lyons将这篇引人注目的分析与中国和美国联系起来,发现政治结构之间的相似性远远超出普遍认为的程度,而并非在根本上存在对立,最终形成了一种“全面技术行政治理”的收敛。

他接着分析了这种收敛对我们未来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回答了许多关于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问题。

Lyons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历史课开始。

随着工业组织的大规模和规模的增加,一个新的社会和管理阶层的经理人出现了。

这些经理人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不同,他们的一个关键利益就是拥有更多的经理人,这被Lyons称为“管理厄运循环”。

这个阶级发展出了一种管理意识形态,它“用道德价值观、哲学原则和社会利益的崇高语言自我呈现”,但“恰好合理化并辩护不断扩大管理控制到国家、经济和文化的所有领域”。

这些“价值观”和“原则”是自由现代主义的,即左派所生的解放和均等价值,根源于启蒙时代(尽管Lyons没有直接关注左右之争)。

管理意识形态对“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敌视,尤其是对那些重视分权、自我依赖、紧密家庭生活和广泛参与中介机构的价值观的敌视,这些价值观在当时的美国中盛行,而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一百年前对此表示担忧。

这些价值观阻碍了管理治理,抑制了解放。

然而,随着20世纪的发展,管理意识形态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力,不仅在工业部门插入,更扩展到教育、媒体、政府,甚至慈善事业。

这种扩展破坏了美国的强大旧结构。

(在当时,一些人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一现象首次在罗伯特·尼斯比特1953年的经典《对社区的追寻》中讨论,而Lyons并没有提到这本书。)

因此,管理体制在20世纪后半叶主导了整个美国和西方。

与此同时,一个类似但又不同的管理体制在中国也在形成,这一过程始于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之前,但经过共产主义暴力,被彻底发展出来。

(Lyons是中国专家,提供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有趣信息——不过他唯一真正令人震惊的说法是,当他将毛、斯大林和……拿破仑都称为“铁腕暴君”时。)

Lyons将中国的管理系统视为“硬性”管理体制,而他将美国的版本视为“软性”,两者关注的价值虽略有不同,但在治理体系上仍然相似。

主要区别在于,中国的系统长期以来与使用暴力“迫使维持稳定和服从”紧密结合,国家扮演的角色要比美国的软性系统开放得多,后者中,表面上是私营实体在主要行动,通过叙事控制和操控来控制民众。

这一过程经过几十年,尽管它以不同的面具出现,比如里根主义,掩盖了其对大多数民众的增长。

因此,我们在21世纪的美国中,到处可见的,和“推特文件”中所揭示的网络上,有一个庞大的,无责任的,模糊的实体,一些在政府中,一些则不,在那里有几乎无限但主要被隐瞒的权力,去制造并要求公众对此方便的虚构作出服从。

Lyons将这种控制的全面实施追溯到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的崛起。

正是在那时,管理精英们进入了抵抗“公众反抗”的绝望阶段,正如马丁·古里所言,这种反抗威胁要“复仇并将他们拖回到启蒙的管理规则给世界带来进步之前的黑暗时代”。

Lyons在一场精彩的演绎中,向后追溯了这些管理体制所面临的恐惧,追溯到1887年,追溯到伍德罗·威尔逊对民主的恐惧和对行政国家的渴望,并向前穿越20世纪直至现在。

这种“管理民主”,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实际上想要的与掌握权力者的兴趣无关,它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政权——包括新加坡,但在中国达到了它的“最高结论”。

这些管理体制内的“协商民主”,通过内部协商和讨论的过程,“严格评估大众的意愿和利益”。

这一制度,毫无疑问,要比真正的民主高效得多。

然而,令人意外的问题是,普通民众,并非被管理的承受者,实际上并不太符合这种计划。

美国与中国的精英们都在面临这个问题。

Lyons有趣地追踪了美国与中国许多管理主义的共同起源,追溯到20世纪初的约翰·杜威,他在中国和美国都非常受欢迎。

虽然美国走了与毛不同的道路。

我们的管理统治者选择了暴力的替代方案;而是主要遵循“治疗国家”的方法,即“弗洛伊多-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赖希”。

他的想法,连同其他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如西奥多·阿多诺,“成功地完成了政治语言的壮观逆转:成功重新定义了公众对法西斯主义的理解——实际上是硬性技术管理政权的本质,执着于结合国家与企业,以促进从上而下的集体力量、同质化效率和科学进步——使之与保守的民主体制相提并论。”

作为一个“治疗国家”,这种思潮以至于七十年都能够使任何普通公民所希望的东西受到抨击。

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是克里斯托弗·拉什,他在1991年的《唯一的真正天堂》中就此阐述,而主要的工具则是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压迫性宽容”,即任何未经统治阶级批准的观点都应该受到严格压制。

所有这些与核心美国理念的自我治理直接对立——不仅是人民与国家的治理,也更为重要的是对个人的自我治理。

这种自我治理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理念,但管理国家无法容忍自我治理,因为它暗示个人不需要管理机制来决定什么是最佳选择。

缺乏自我治理的人民,正如过去一直被认识为被奴役的人民,是管理国家所理想的牺牲品。

因此,过去七十年来,管理体系的主要重点一直在于打击社会中的自我治理,摆脱传统中介的束缚,使个体设计自己生活的能力完全依赖于管理国家的代理人与触角。

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交换自由换取安全,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认识到的危险。

一种新的事实上的社会契约已经建立:人民遵从管理的同时,管理国家将为其提供越来越多的舒适与安全,不仅在身体上,还有心理上。

这一制度在武汉疫情期间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管理国家最渴望的就是所有公民完全依赖、完全可塑——都是为了他们自认为的人的利益。

“体制变成了一个吞噬母亲,将软弱投射给她的孩子,以便让他们保持附属关系并在她的控制之下”,托克维尔的“巨大而监管的权力”意象。

我们已经到达了地图上的“你在这里”这一点,但Lyons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分析了这个体系为何运转不良,以及这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它不断产生更多的复杂性来解决由初始复杂性引起的问题。

这种问题引发了合法性危机,因为管理国家的唯一可能的合法性基础是其技术能力。

当这崩溃时,所有一切都跟着崩溃,但管理国家的唯一可能反应是增加自上而下的控制。

这种过程何时会结束,难以预测,因为只有一个管理体系(苏联)曾崩溃,然而终究会崩溃。

大概。但无论如何,“稳定维护”始终是当今所有管理体系的首要关注点。

为了维护稳定,管理行政体制必须消除所有其他的权威来源。在Lyons的分析中,所谓的“觉醒主义”是一种宗教邪教,在这期间,它被视为管理巩固的第五波,并被使用于以“革命性辩证法”来通过混沌产生出“一个更坚定的秩序。”

我不同意觉醒主义以任何方式是一种宗教(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信徒为他的“宗教”做出任何牺牲),但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意识形态。

正如Lyons所言,这种意识形态增强了管理国家的时候,可以用它进一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主张更大的控制。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也不是管理国家的任何新现象——它仅仅是左翼意识形态的最赤裸的表现,根源于所谓的启蒙时代,追求无限的解放和强制均等主义目标,将迎来乌托邦。

美国的管理主义实际上提供的,是在表面上光鲜亮丽的背后,1789年首次全面揭示的同样令人厌恶且嗜杀的应用哲学,任何情况下,仅仅进行了一番打磨和掩饰。

Lyons在美国管理主义中对左翼意识形态的关键作用轻描淡写,且事实上,他错误地认为,它在“传统左-右政治光谱上难以定位”——而是尝试了一个新标签,称为“极端中心”。

他无疑希望他的读者在当前政治框架之外进行思考。

然而,他所描述的,与左翼计划是无形的,后者总是使用那些手边的工具——美国的治疗国家,毛中国的暴力。

确实,中国不再是一个左派政权。

实际上,中国政府近期实施的多项举措,从打击视频游戏和色情,到反对男性软弱化,在美国的背景下都可归类为右翼。

同样,服务左翼目标的无政府-暴政已成为美国管理体制的关键工具,旨在奖励其意识形态战斗士,并威胁那些仍然处于全面控制路径上的阶级。

但在中国,没有无政府-暴政,尽管那里存在相当多的暴政。

而且,没有任何与觉醒主义相等同的现象。

因此,似乎管理主义必然倾向于左翼,因为它反对资产阶级的价值和中介机构;但中国和美国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分歧表明,右翼意识形态在美国的极端依附可能是偶然事件,并非管理主义的必然结果。

管理国家的主要工具,尽管使用了许多其他工具,是“安全化”——不是将金融工具转变为新证券,如2008年金融危机所表现出的,而是全面聚焦于国家安全与人民的所谓安全,实际上是安全。

这可能会用来永久暂停法治,主张施密特式例外状态,替代以某种法治动态,法律是动态的,始终在根据政权的当前需要变化。

Lyons追踪了这一平行过程在美国与中国的演变及其实施;这一过程既引人注目又令人不寒而栗——尽管我们早已在心底里知道这一点,不是吗?

最终结果是一个党-国家,在那里“实际上没有政治,只有管理”,并且“国家”与“非国家”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别。

这就是中国所处的境地,也是美国正在走向的境地。

在中国,军队和商业单位中都有专员。

我们同样如此;只不过没有标注而已。

它们被标记为“DEI协调员”和“人力资源职员”。

在更广泛的社会中,真正国家的统治是通过所谓的NGO得到加强,这些机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运营,形成了一种人民的统一阵线,跨越全社会协调行动,包括媒体、娱乐和商业等各个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统治阶级的行动都变得自我协调,几乎所有社会中的有权力的人都跟随政权推动的叙述—首先是管理主义的首要性,随后是左翼意识形态。

或者,换个名字,大家都在推行党派的立场。

Lyons担心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所谓的人工智能,他担心将被用来监控和控制通讯,从而强制执行对党派立场的遵守,一个“全方位的算法性自我愚弄与完全自动化的叙事管理体制”。

中国人已经在做类似的事情,并且他们正在努力创造一个每个公民有效地对同胞进行监视的系统,由臭名昭著的中国社会信用系统刺激。

Lyons非常有趣地展示二十年前在中国横行的闯红灯现象,但如今几乎不存在,因为自动摄像头结合自动罚款和曝光闯红灯者的照片,已彻底消除了这一现象。

也许,尽管我感到怀疑。

撇开“人工智能”可能被严重高估的泡沫,一方面,基本的能力由于意识形态而逐渐消失,不仅增加了Lyons所指出的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崩溃,另一方面,这种管理阶级用来控制叙事的同样技术,也使得公民之间在政府控制之外进行沟通在三十年前根本不可想象的情况下变得可能,这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加速体系的失败与管理阶级的分裂。

是的,政权努力非常用力地抹去和封杀敌人,确实有一些高调的例子。

是的,集中数字货币在这方面是个威胁。

是的,这一切都是故意的计划,以施加全面控制(即使大多数总是只是反应于激励,以确保他们的声望和就业,非故意成为阴谋计划中的一部分)。

但是,我似乎认为,至少在美国,这种进一步扩展政府控制的过程,很可能会导致对政权的收益减少,甚至是负收益——特别是如果经济变得严峻,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民众从廉价商品和Netflix的麻痹中恢复过来。

大概有近百分之五十的选民认为唐纳德·特朗普在2020年失去了大选,尽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已被实施以说服他们相信相反,这表明美国人不可能永远被视为可塑的粘土。

Lyons最后引用了乔治·奥威尔对本翰的看法,来自1946年的一篇文章。

他恐怖又切中要害地引用奥威尔,描述管理社会的最终状态,无不与奥威尔在1948年出版的《1984》中的社会相似。

Lyons总结道:“这样的世界正在形成”。

但Lyons没有说明的是,奥威尔的文章题为《对詹姆斯·本翰的第二次思考》,实际上是对本翰及其理论的高度批判——不仅仅是对他的分析,还有对他预测的批评,认为这一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并将取代其他所有政治体系,称之为进化的巅峰。

最显著的是,Lyons遗漏了奥威尔对本翰的批评,认为“无论当下谁赢得胜利似乎永远是不可战胜的”。

正如奥威尔所述,在本汉的思想中,“权力崇拜模糊了政治判断,因为它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当前趋势将继续的信念。”

无疑,管理主义今天似乎已征服世界,到了我们无法想象替代方案的程度。

但这是一种缺乏想象力,缺乏历史理解的表现。

正如奥威尔在对本汉的批评中所说:“赢得胜利的任何一方在一段时期内都会被看作是不可战胜的。”

这种管理国家无法生存,因为它在本质上与现实对立——无论是其自身的性质,还是在美国由其统治的左翼意识形态。

虽然Lyons可能没有像我那样乐观,尽管他与“全面技术国家”一样反对这一点,然而,这本杂志的读者无疑都是如此。

在今天的美国,唯一能阻挡全面管理体制主导地位,以及对民众自由有效结束的,便是中产阶级“民粹主义”。

Lyons希望我们“重新唤醒和重申人类精神的火焰,并重拾其对自我治理的传统和自然权利”,以“反抗革命……并撕下管理主义及其所有毒害意识形态的假秩序,连根拔起,永远从世界上消除”。

这一目标,想必我们都能支持。

Lucien Ma

Lucien Ma is a distinguished journalist with over a decade of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Fluent in both Mandarin and French, he has dedicated his career to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stories that resonate with the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in France. His passion for storytelling is matched by his commitment to journalistic integrity and his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diverse audience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