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斯特拉斯堡庆祝中国艺术及其在欧洲的影响

图片源于:https://www.shine.cn/feature/art-culture/1712268311/

在法兰西的历史名城斯特拉斯堡,两项联合活动庆祝了中国艺术及其对欧洲的影响,预示着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的到来。

两场活动分别在该市最重要的两个场馆举行,展览由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策划。

“山水:宇宙技术”于12月2日在历史悠久的里纳宫开幕,展出了29块大型和小型屏幕,播放瀑布和山脉的视频。

这是一场真正的自然景观逃逸。

与在斯特拉斯堡马克·布洛赫大学的现场剧“世纪:提案”一起,它们是名为“未来媒体/艺术宣言”的更广泛项目的一部分。

这两场展览于12月10日结束。

斯特拉斯堡大学校长米歇尔·德内肯在开幕致辞中描述这个项目为前所未有的。

数百年来没有任何个人或组织在这两个著名场馆同时举办活动。

此次活动也是对中国美术学院明年90周年的致敬,同时也是对一个即使在中国人中也可能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的致敬。

早在1928年,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新艺术机构在杭州成立。

年轻的艺术家林风眠被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命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但正是在斯特拉斯堡,林和蔡第一次相遇。

1924年,古今中国艺术展在里纳宫举行。

尽管当时古代中国的艺术和设计对欧洲产生了影响,但这是欧洲观众第一次真正看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从5月持续到7月,为次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现代装饰与工业艺术展览做了预演。

除展示古代中国的水墨画、工艺品和古董外,展览还展示了26位当时在法国学习艺术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其中包括当时24岁的林风眠。

“林在展览中展出了40多幅画作,”林风眠艺术馆的执行董事姚元东芳表示,“他还是组织委员会的负责人,实质上可以说他是展览的策展人。”

蔡也是展览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书法与当时的中国驻法大使陈璐的书法一起展出。

更重要的是,蔡与中法精英良好的关系 “可能是让斯特拉斯堡展览得以开展的因素,”中国艺术史学家克雷格·克鲁纳斯写道。

蔡元培坚信艺术在教育和社会中的作用。

在1924年展览的目录序言中,他表达了整合中国与欧洲艺术的必要性。

他在开幕词中还强调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兼容性。

在很多方面,林是在蔡的理想下的执著实践者,既是艺术家也是他在杭州期间的教育家。

“他真心相信艺术和艺术教育可以拯救国家。

他将艺术沙龙形式引入中国,同时高度参与艺术运动,”姚向《上海日报》表示。

因此,1924年的展览不仅是中国一个重要艺术机构的序曲,也代表了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开始。

而“世纪”确实是2017年斯特拉斯堡项目的另一个关键词。

以历史学家马尔克·布洛赫命名的大学中庭被改造成了一个现场剧场。

包括项目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在内的12位发言者,站在一张刻有20世纪各年数的长桌前。

每位发言者就某一年(如1917年的俄国革命或1989年的冷战结束)的重要事件或现象发表了回顾演讲,同时背后的巨型屏幕展示了相关的图像。

高士明被分配讲述1924年展览的情况。

其他受邀者包括埃及法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敏、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德国媒体理论家齐格弗里德·齐林斯基、香港策展人张宗正和荷兰网络文化理论家赫尔特·洛文克。

“对我而言,艺术应该在超越艺术的背景下理解。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重要的是艺术的时刻,”高士明在接受《上海日报》采访时表示。

高士明认为,只有当艺术不再以狭隘的定义被界定时,像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艺术机构才能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作为学院90周年的先声,“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实际上是一个为期五年的计划,其中“山水”和“世纪”将发展成为未来两个独立的研究生项目。

“山水”将是视频/声音艺术和装置的实践指导概念,而“世纪”将包括对当代艺术史以及艺术、媒体、社会学和哲学理论的研究课程。

“我希望我们继承了林风眠和蔡元培的理想,他们在近一个世纪前为我们的学院绘制了蓝图,”高士明表示。

但这一次,古代与现代之间,中国与世界之间不再有界限。

如果在1924年,中国与中国艺术家是试图为自己发声,那么2017年的项目预示着一个被每个人所接纳的未来。

Isabelle Huang

Isabelle Huang is a dynamic journalist whose storytelling prowess has captivated readers for years. Her ability to navigate complex issues with sensitivity and depth has made her a beloved figure among the Chinese-speaking populace in Fra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