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奥代表团在巴黎2024残奥会表现卓越,再创辉煌

图片源于: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409/09/WS66ddd291a3103711928a6baa.html

在巴黎2024残奥会的颁奖台上,中国选手姜宇妍庆祝她在女子100米仰泳项目中获得金牌,银牌和铜牌得主与她同庆,地点设在法国的巴黎拉德芳斯竞技场,时间是9月7日。

从雅典2004到巴黎2024,中国的残奥代表团在六届夏季残奥会上持续保持着其主导地位,每次都获得最高数量的金牌,并保持在整体奖牌榜的首位。

随着今夏残奥会的火焰于周日熄灭,标志着为期十多天的激烈竞争落下帷幕,中国队以94枚金牌、76枚银牌和50枚铜牌的佳绩完成了他们的比赛,多个项目在游泳、田径和自行车等运动中创造了世界纪录。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向中国残奥代表团发去贺电,祝贺他们在巴黎的杰出表现。

中国队的表现被称为竞争与体育精神的“双重成功”,为国家带来了荣誉。

信息传达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衷心祝贺和亲切问候。

在赛场上,中国运动员展示了卓越的力量和毅力,而在场外,他们以自信和优雅的姿态行事。

在闭幕式上,游泳运动员姜宇妍和田径运动员邸冬冬担任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在前一天的比赛中,19岁的姜宇妍在女子100米仰泳S6决赛中以1:19.44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赢得了她在巴黎残奥会上的第七枚金牌。

“站在领奖台上,看到国旗升起,听到国歌奏响,都是因为我自己的努力——这种自豪与成就感是难以形容的,”姜宇妍表示。

“我总是能尽可能大声地唱国歌,我想知道你们能不能听到我。”

中国代表团在游泳、田径、乒乓球、击剑和羽毛球等项目中重申了其主导地位,游泳获得了22枚金牌,田径获得了21枚金牌。

残奥游泳天才郭金城,因其光头形象而为人熟知,他在九个项目中均有参赛,带回了四枚金牌和两枚银牌。

在周四晚上的混合4×50米混合泳接力20分决赛中,郭金城的强大腿部踢水被媒体形容为“涡轮增压发动机”,助力他冲过终点线,帮助中国队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

“尽管我很累,我的队友们把最后一棒托付给了我,我不想让他们失望。我只是想全力以赴,”郭金城说。

“提升表现没有捷径……这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训练,持续突破自我,成为自己的英雄。”他补充道。

中国羽毛球队也没有让粉丝失望,赢得了九枚金牌、两枚银牌和一枚铜牌,在参与的16个项目中完成了14个项目的参赛,名列第一。

羽毛球于2020年东京残奥会首次亮相,当时中国队获得了五枚金牌、三枚银牌和两枚铜牌。

球队教练张宪明表示,东京比赛提供了宝贵的竞争经验。

“自那以后,我们将重点放在更仔细地分析赛事并相应调整训练计划,这帮助我们在巴黎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除了竞争,中国的残奥运动员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建立了持久的友谊,创造了超越运动的感人时刻。

在获得金牌后,中国举重运动员崔哲帮助坐轮椅的尼日利亚第一名选手埃斯特尔·诺尔古离开领奖台。

与此同时,中国67公斤级举重冠军谭宇娇在领奖台上与埃及和巴西的同台获奖者亲吻了脸颊,展现了温暖的瞬间。

在女子200米T36决赛后,中国选手史怡婷与新西兰选手丹妮尔·艾奇森热情拥抱,庆祝彼此成功地分别获得金牌和银牌。

“我在冲过终点线后完全失去意识,倒在了离我最近的丹妮尔身上,”史怡婷说。

“我可能在那里休息了一分钟,还隐约听见她在祝贺我。”

不久之后,在接受采访时,艾奇森又给了史怡婷一个温暖的拥抱。

尽管史怡婷在2016年里约和2020年东京均赢得了该项目的胜利,但她承认艾奇森进步迅速。

“我在五月输给了丹妮尔,她之后打破了世界纪录,创造了27.47秒的成绩,”史怡婷说。

“我知道要赢得这场比赛,我必须付出全部努力。”

“我们可能是赛道上的对手,但在场外,我们是强大的朋友。无论谁获胜,其他人总是真诚地感到高兴。”史怡婷补充道。

Lucien Ma

Lucien Ma is a distinguished journalist with over a decade of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Fluent in both Mandarin and French, he has dedicated his career to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stories that resonate with the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in France. His passion for storytelling is matched by his commitment to journalistic integrity and his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diverse audience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