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祖母的瓷器:如何处理这些过时的家庭传承物品?

图片源于: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lifestyle-ap-top-news-us-news-da40a8b9be12c3a734ab5862cc8c3a60

去年夏天,我清理了我祖母住了60年的房子。

每个角落和缝隙里都充满了东西——文件、咖啡杯、旧照片、摆件和家具。

还有两整套约翰·哈维兰(Johann Haviland)瓷器,从盘子和盘子到华丽的咖啡壶。

这些华丽的盘子该怎么处理呢?

不想保留祖母瓷器的理由有很多。

我家人过于随意,不太传统。

我们住在波士顿郊区的一间小房子里,过去十年里搬了四次家。

最重要的是,我有点极简主义。

我就是不喜欢拥有太多不必要的东西。

原来,许多像我这样30多岁的人也面临这个困境。

“多个世代的瓷器在同一个房子里(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地下室)似乎是一种美国现象,”亚当·敏特(Adam Minter)说,他写了新书《二手:新全球车库拍卖之旅》。

这本书讲述了物品被捐赠后的命运。

敏特在把母亲的瓷器送到好意(Goodwill)时,受到启发而写了这本书。

这是他和他姐姐处理的母亲的最后一部分遗物。

“我们一直拖延,主要是因为我们知道我母亲很喜欢它,”敏特说。

“但我们俩都不想要它。”

瓷器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我用五个巨大的盒子装满了祖母的蓝色花环瓷器,这些瓷器是她在1980年代从她工作的杂货店购买的,几个月后这些盒子仍然静静地放在我的地下室里。

如今,拥有一套瓷器的意义已经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重要了。

一些人仍然收集瓷器,但如今,这可能连情侣的婚礼登记上都不会出现。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认为有必要用他们的空间来放置仪式性的东西,”位于马里兰州银泉市的个人整理师和生产力教练塞西莉亚·琼斯(Cecilia Jones)说。

37岁的旧金山医生Neda Ghaffari去年夏天结婚时选择登记现代的餐具,以便日常使用或招待客人。

Ghaffari表示,瓷器感觉过时,又难以维护,通常需要手洗。

“我们没有登记瓷器,因为我们住在旧金山的一间相对较小的公寓里,通常只招待小型团体,”她说。

“我们在厨房的储藏空间也有限。”

频繁搬家和居住空间狭小使得人们不太可能积累物品。

32岁的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教师德娅德丽·布莱恩特(Deidre Bryant)在2017年婚礼前登记了Crate and Barrel的米色盘子。

至于瓷器,“这个想法甚至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她说。

对于39岁的丹佛地区在职母亲玛雅·布鲁克(Maya Brook)来说,瓷器似乎只是没什么实际用途。

“我有三个年幼的儿子,想到家里有一堆非常精致的瓷器就让我感到压力,感觉是一种不必要的杂物,”她说。

布鲁克表示,如果她继承了某个亲人的瓷器,她可能会保留一两件来保留历史和记忆。

许多人正在捐赠瓷器套件或在线出售。

瓷器是车库销售、二手商店或跳蚤市场的常客。

风格虽然改变了,但人口也在变化,敏特说明道。

“两个非常富裕的世代,‘伟大的世代’和婴儿潮一代,在历史高峰时期获得物品,如今正在缩小和去世。”

这就产生了大量的二手物品、传家宝等。

在过去几年中,贝弗莉·所罗门(Beverly Solomon)为她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公司收集了古董瓷器套件,贝弗莉·所罗门设计公司为餐厅和其他企业提供室内设计服务。

“我会发现几乎没有花费的美丽套件的盒子,”所罗门说。

“这真的很神奇。”

如果你继承了瓷器,该怎么办?

我与两位组织师交谈,他们表示,处理祖母的瓷器将取决于我的优先级和价值观。

例如,是否对我来说重要的是要把整套瓷器保留下来?

我并不在意。

我想为每个孩子保留一套吗?

我也不想。

“如果它在地下室里积灰尘,那就没有尊重你的祖母,”琼斯说。

“问题变成了如何让它活下去。”

MJ·罗森塔(MJ Rosenthal),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牛顿的个人整理师,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如果我在保存某样东西,我会保持其应有的状态,”罗森塔说。

她提到有专门的储物容器来保护瓷器,避免霉菌或腐蚀等问题。

但我并不打算为新的瓷器储存系统投资。

对我来说,优先事项是不要让自己被不需要或不使用的物品束缚。

但是,不知道它最后去了哪里让我感到犹豫。

琼斯和罗森塔都建议我保留几件可以使用的,然后捐赠其余的。

“当你放手,知道你无法控制它时,你就是在把它释放到宇宙中,”琼斯说。

“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有过它的时刻和意义。”

在这种智慧的启发下,我拿出了12个晚餐盘,一个托盘和几个碗。

我们在感恩节晚宴上使用了它们。

其余的瓷器被装箱,准备送到好意,我希望另一个家庭能够像我们一样爱它。

Maxime Chen

Maxime Chen is a veteran journalist whose work has consistently bridged the gap between France and China. His reporting not only informs but also fosters understanding and dialogue between the Chinese-speaking community and the broader French society.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