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加强安全措施 以应对反对以色列的示威活动

图片源于: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4/11/13/france-braces-for-israel-football-match-after-violence-in-amsterdam

巴黎,法国——在周四的法兰西-以色列足球赛前,巴黎及周边地区将部署数千名额外的警察,这场比赛的召开恰逢上周阿姆斯特丹街头发生的暴力事件之后。

亲巴勒斯坦团体正在呼吁法国不要承办以色列的体育赛事,理由是以色列正在加沙、被占领的西岸以及黎巴嫩进行战争和致命攻击,认为应该采取类似措施抵制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全面入侵。

与此同时,前往百年法兰西的“法兰西体育场”观看比赛的人不多,这让一些人质疑大规模的警察行动的必要性。

官员表示,比赛的安全措施将会大幅加强,警察将部署在法兰西体育场及公共交通网络上。

部分措施的加强也旨在防止阿姆斯特丹比赛前后发生的冲突重演。

巴黎的编辑兼建筑师利奥波德·兰伯特表示:“在巴黎,至少对于那些关心巴勒斯坦和足球的人来说,希望有强烈的团结行动发生,这可能必须在体育场外进行,因为警察的部署相当庞大。”

亲巴勒斯坦的抗议者计划在周四晚上于圣丹尼斯市政厅前集合,表达他们对比赛的反对。

约旦裔巴勒斯坦餐饮商人兼活动制作人纳迪姆·斯迈尔在接受阿尔杰泽台采访时表示:“以色列参与体育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是他们的意图,目的是让我们停止谈论加沙或灭绝问题。”

“欧洲应该对以色列运动员进行审查,”法国内政部长布鲁诺·雷泰略批评称,巴黎圣日耳曼的球迷在欧冠联赛期间展示了一面“自由巴勒斯坦”的横幅。

法国外长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总理米歇尔·巴尔尼耶计划出席周四的比赛,以传达“兄弟情谊和团结的信息”,因近期在阿姆斯特丹的比赛之后出现了不可容忍的反犹太主义行为,马克龙的办公室在发给法新社的声明中表示。

他的言论呼应了许多西方领导人在阿姆斯特丹比赛后的感受,将荷兰的混乱视为反犹太主义,而对此表达痛苦的以色列足球支持者似乎并不受到重视。

在阿姆斯特丹比赛的前夕,以色列球迷焚烧了巴勒斯坦国旗并毁坏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比赛的途中,视频显示以色列球迷高喊反阿拉伯的口号。比赛结束后,骑车者袭击了以色列球迷,其他人用烟花袭击他们。五名以色列人入院,另有20至30人受轻伤。

其他一些知名的政治人物,包括前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弗朗索瓦·奥朗德以及前参议院院长热拉尔·拉尔歇也计划观看比赛。

斯迈尔说道:“我们都知道马克龙对以色列的立场,尽管他们在立场上来回摇摆。坦率地说,在法国举行一场比赛以及围绕它的所有消息都是对加沙现实的转移。”

兰伯特表示,尽管马克龙在以巴冲突上做出了些“表演性的姿态”,但“没有这些姿态能够让我们认为他并不支持这种灭绝性的围攻。出席体育场只会让他看起来更加明显。”

法国黎巴嫩的法国国家足球队支持者萨宾·阿戈斯蒂尼认为这场比赛应该被取消。

“第一,出于政治原因:欧洲已经对俄罗斯运动员进行了审查,应该同样对以色列运动员采取措施。其次,出于安全原因。此外,足球和整体运动所传达的积极价值观在这场比赛中根本不存在,”她在接受阿尔杰泽台采访时表示。

关于法兰西-以色列比赛可用的80,000个座位,截至发稿时,仅售出20,000张门票,这一出席率为体育场启用以来的最低。

此前法国队比赛的最低观众人数为2003年6月对新西兰的比赛时的37,000人。

巴黎的一名律师罗德里克·弗拉霍·普雷沃表示,他非常看重法治,认为今天的局势特别可悲,因为一个社区正在攻击另一个社区。

“但最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个问题被政治化是非常可悲的。在法国,世俗主义意味着要将宗教排除在公共领域外……政治辩论同样应该被排除在体育之外。”

他认为阿姆斯特丹的暴力是一个例外,而不是足球迷的典型行为。

“如果我们不煽动社区之间的仇恨,我认为人们在体育场里也能过得相当平静,因为这只是运动。而且,政治卷入体育实在令人遗憾。”

对于法兰西-以色列比赛,巴黎警察局长洛朗·努涅兹表示,将动员4,000名警察,而体育场满员时通常只有1,200至1,300名警力。

以色列当局已警告支持者避免前往法国,并告诫海外的以色列人不要穿戴可辨识的以色列或犹太符号。

来自温和左翼政党“法国不屈”(LFI)的立法者,包括他们呼吁抵制运动,表示对这场比赛进行了积极的抵制,“即便我们热爱足球,绝大多数人还是会绝对不观看这场比赛。”

在足球赛事上,全球对以色列对加沙巴勒斯坦人大屠杀的反对声音正逐渐增强。

上周,在巴黎圣日耳曼的比赛中,球迷在“玻利维亚公园”体育场内展示了一面“自由巴勒斯坦”的横幅,法国内政部长布鲁诺·雷泰略对此进行了批评,称这一横幅“在体育场内没有立足之地”。

Nathalie Wei

Nathalie Wei's journalism is driven by her curiosity and her desire to effect positive change. Her articles are a testament to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er ability to convey complex ideas with clarity and empathy to the French audie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