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赠礼与受礼的艺术

图片源于:https://chinachange.org/2011/12/28/the-art-of-giving-and-receiving-gifts-in-china/

虽然圣诞节刚刚过去,但中国的主要赠礼季节即将来临:春节(这也是赠送非法礼物的主要时机)。在中国,赠送与接受礼物是一种艺术,这一仪式往往与礼物本身同样重要。在工作中,我的办公室负责接待来自其他省份和国家的访客,因此今天我想分享一些我在过去一年中通过观察这一过程所获得的更细致的礼仪要点。

接受礼物的艺术

如果你见过朋友间为一笔账单而争论的情景,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我先要谈接受礼物。

如果没有见过,那看起来就是这样:一群朋友围坐在桌子旁,结束了一顿饭。其中一人站起来,声称要去洗手间或找其他借口,径直走向收银台去支付账单。突然,整个桌子的人跳起来,冲向收银员,每个人都纷纷把钱塞进可怜的女服务员的手中。朋友们轮流推开对方递给女服务员的钱,提供理由说明为什么他们该支付(是的,真的会推开)。最后,有一个人的钱被接受,其他人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坚持下次会请客。

乍一看,这似乎像是一场争论,但实际上这都是仪式的一部分。邀请朋友共进晚餐的人是要付账的,但如果他们的朋友不“试图”支付,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

接受更具体的礼物时,也适用相同的原则。赠礼者会将礼物递给接受者,接受者起初应拒绝这份礼物。他们会推开礼物并说:“这真的不必要”或“这真是太好的礼物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次,而是要进行几轮。一旦轻易接受礼物,可能会被认为是贪婪或自以为是。

有人说,传统上应拒绝三次,但根据经验,拒绝的次数与人际关系和礼物价值有关。

一旦接受了礼物,请勿打开,除非被指示这样做(经常我会被告知要打开礼物)。同样,如果你急于打开礼物,会被看作是太渴望了。尽管如此,许多中国人知道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在赠礼者面前打开礼物。

一旦打开礼物并称赞它是多么美好的礼物,通常会有第二轮的否认。赠礼者会说:“这只是简单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坚持说这是很棒的礼物。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自德国的代表团的尴尬情况。我们医院的院长说:“这只是简单的一餐,我们希望能提供更美味的。”而德国代表则说:“没关系,我们时间很紧。”幸运的是,翻译及时插话,解释了德国人的回应是恰当的。

赠送的艺术

在选择礼物时,大多数情况下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规则相同;你所赠送的礼物反映了你本身,也是你与接受者(同事、朋友、老板等)之间关系的象征。然而,当涉及在中国送礼时,我了解到一些额外的建议。

首先,重要的是要记住,送礼通常是相互的,如果你给予了某样东西,那么接受者就应该回赠一些东西。大型礼物可能会造成接受者无法偿还的社交负担,这会使他们失去面子。选择一份你能想象自己从对方那里收到的礼物,有助于保持社交平衡。

在接受礼物时,同样需要牢记这一点。邀请你去新的高档餐厅的电话可能有潜在的动机(根据我的经验,这通常会后续提出请求,比如教某人的孩子英语)。如果你没有意愿回赠礼物,最好不要接受。如果没有现存的关系,那就没问题,但对于朋友,拒绝礼物可能会被视为侮辱。

你还可以通过给你试图建立关系的人的密切朋友送礼物来赢得面子。例如,我经常给同事的孩子送礼,这样的社交效果与直接赠送给他们一样(孩子更容易取悦,而且它对受赠者的负担更小)。这也有助于避免大部分的接受礼物的程序。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她的母亲是个优秀的裁缝。她母亲的一位朋友想要缝制窗帘,但我朋友的母亲拒绝收取任何报酬。因此她的朋友就欠下了人情。但是在我朋友的生日这天,她收到了母亲的朋友送来的一份大礼,这个朋友以往甚至连一张贺卡都没有给过。因此,这个债务得以清偿,而她的母亲避免了因向朋友工作而造成的社会降级。

如果你对在中国的赠礼和受礼有更多的建议,请在下方分享。

Nathalie Wei

Nathalie Wei's journalism is driven by her curiosity and her desire to effect positive change. Her articles are a testament to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er ability to convey complex ideas with clarity and empathy to the French audie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