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蓝纹奶酪在全球逐渐流行,夏普郡蓝奶酪受到热捧

图片源于: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food/article-14244089/A-British-blue-cheese-soaring-popularity-France-Italy-Brazil-not-stiton.html

英国的美食在海外可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许多外国人对这个爱吃鱼和薯条的国家的食物持怀疑态度。

但是,英国的奶酪产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切达奶酪和斯蒂尔顿奶酪在意大利、法国和美国都非常受欢迎。

而在这些国外奶酪柜台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一种来自英国的咸味蓝奶酪——夏普郡蓝奶酪,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波澜,甚至在巴西的酒吧中出现。

夏普郡蓝奶酪在巴黎、马拉加和波尔图的商店中频繁亮相,还在圣保罗的一家酒吧中被发现。

瑞士一间英国奶酪专卖店的老板Rui Trindade Farinha告诉《电讯报》,夏普郡蓝奶酪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越了斯蒂尔顿奶酪。

尽管斯蒂尔顿仍然是一个受欢迎的选择,但夏普郡蓝奶酪迅速获得了关注,奶酪爱好者们对其丰富的蛋黄黄色内里和松脆的米色外壳狂热追捧。

这种奶酪的受欢迎程度在销售额上已经有所体现,Waitrose注意到2023年夏普郡蓝奶酪的销售额增长了26%。

出口英国奶酪的Fine Cheese Co表示,夏普郡蓝奶酪占其蓝奶酪总出口的10%,成为继斯蒂尔顿之后的第二大畅销奶酪。

夏普郡蓝奶酪不仅在当地,还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也越来越受欢迎,前者是其最大的出口国,之后是美国、西班牙和法国。

Neal’s Yard Dairy的技术总监Bronwen Percival表示,这种奶酪是第二大出口奶酪,“远远超过了其他”。

它也越来越多地在国际市场上被销售,巴黎的许多奶酪商店都在出售这种奶酪,巴黎是世界上的奶酪之都之一。

巴黎市内有五家店铺的受欢迎的奶酪店Fromagerie Laurent Dubois表示:“我们法国的奶酪商店经常会销售斯蒂尔顿和夏普郡蓝奶酪。

在法国各类蓝奶酪中,夏普郡蓝奶酪在视觉上脱颖而出。

它以其颜色在众多奶酪中引人瞩目,并以其蓝色纹理与众不同。”

英国奶酪专家Emma Young也告诉《电讯报》,前往英国的Whole Foods商店的美国游客也被这种橙色奶酪所吸引。

尽管名字如此,夏普郡蓝奶酪并不源自夏普郡,而是在1970年代由在苏格兰因弗内斯的Castle Stuart乳品厂发明的,创始人Andy Williamson曾在诺丁汉郡接受蓝奶酪制作培训。

根据《电讯报》,夏普郡蓝奶酪在巴黎、马拉加和波尔图的商店中频繁出现,还在圣保罗的一家酒吧中被发现。

最初被称为“Inverness-shire Blue”或“Blue Stuart”,为了增加其受欢迎程度,这种流行的纹理奶酪最终改名为夏普郡蓝奶酪,尽管与名字并无实质联系。

夏普郡蓝奶酪由牛奶制成,与受欢迎的前辈斯蒂尔顿奶酪相比,其鲜明的橙色、奶油状的质地和更为尖锐的味道让其显得独特。

与此同时,蓝奶酪的市场整体也在逐渐复苏,英国人喜爱的斯蒂尔顿奶酪在过去一年中也出现了回暖。

斯蒂尔顿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因为一种流行的TikTok趋势而上涨,这股趋势促使社交媒体用户将斯蒂尔顿奶酪与金酒混合,摇匀后制成鸡尾酒。

根据《食品杂志》的报道,该趋势在去年底变得流行,导致销售额激增6%,尤其是年轻人更愿意寻找这一经典奶酪。

这一趋势为斯蒂尔顿带来了新的生机,尽管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其受欢迎程度大幅下滑。

去年夏天,销量的下降甚至导致乳制品公司Arla关闭其位于梅尔顿莫布雷的斯蒂尔顿奶酪工厂,原因是英国特色奶酪市场“持续下滑”。

自春季以来,奶酪制造商Long Clawson Dairy引用Kantar数据指出了这一经典奶酪的显著增长。

尽管斯蒂尔顿仍是众人的首选,但夏普郡蓝奶酪的受欢迎程度正在迅速上升,奶酪爱好者们为其丰富的蛋黄颜色和松脆的米色外壳疯狂追捧。

与此同时,英国人对于奶酪的消费情况也有所揭晓,纽卡斯尔的居民是英国人中奶酪消费最多的地区。

根据研究显示,几乎有一半的东北部居民每年食用超过11公斤奶酪(接近两石)。

对2000名英国人的调查显示,46%的东北人,每年食用的奶酪超过了英国人平均每人每月约1公斤的消费量。

整个英国的数据显示,43%的人每年能吃掉11.5公斤奶酪,几乎相当于两石,而切达、布里、斯蒂尔顿和温斯利代尔等奶酪牌子依然受欢迎。

根据Cheez-It品牌的研究,其他一些地区如威尔士(46%)和东英格兰(46%)的超标消费比例也很高。

但东米德兰地区(38%)和西南地区(37%)则是消费量最低的地区。

Nathalie Wei

Nathalie Wei's journalism is driven by her curiosity and her desire to effect positive change. Her articles are a testament to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er ability to convey complex ideas with clarity and empathy to the French audie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