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美丽转变:从乌丑到希望的新曙光

图片源于: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2024-moments-paris-vibe-shift/

去年,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两件最美妙的事情,是在巴黎的两个标志性建筑中播放的。

一场是明确的基督教仪式——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大火后于12月7日重新开启的仪式(和音乐会)。

另一场则是非宗教性的,但同样具有精神共鸣的时刻: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塞琳·迪翁在埃菲尔铁塔上演唱了爱迪特·皮雅芙的《爱的颂歌》(L’Hymne à l’amour),作为点燃火炬的高潮部分,时间是7月26日。

这两个崭露头角的时刻,正是西方文化正在进行的气氛转变的象征。

这一变化反映了一个意识到自己在道德与美学崩溃边缘的文化,并正试图回归正常的转变。

这是一个后基督教世俗主义的转变,能够以新的眼光看到基督教如何塑造了西方文明,以及它仍然可以提供什么。

这是一个不安且渴望精神的文化转变,从毁灭走向重建,从偶像破坏主义走向寻回,从虚无主义绝望走向认真渴望希望的转变。

新的曙光正在西方的天际线上出现。

我们到处都能看到它的闪光:圣经销量急剧上升,韦斯利·赫夫在乔·罗根的播客中与数百万听众分享福音,以前强烈反对基督教的人如今开始欣赏这一信仰在社会中的角色,Z世代的男性重新发现教会,《被拣选的人》成为历史上翻译最多的电视节目,丹泽尔·华盛顿受洗成为执照牧师,拉塞尔·品牌在泰晤士河中受到贝尔·格里尔斯的洗礼,当代基督教音乐成为增长最快的音乐流派之一,等等。

这些闪光点不仅出现在明确的基督教事件中,也反映在流行文化对传统价值观和精神超越的新姿态,这从沃尔沃和苹果的广告到超人预告片(以及“仰望”广告标语)中均可见一斑。

我们还在政治上看到了这种转变,全球的选民们拒绝了夸张的觉醒主义和全球主义,选择那些承诺保留家庭、地方经济繁荣和国家主权等“传统”价值观的候选人。

这种转变在各个角落显而易见,但今年在巴黎发生的这两个事件,让我觉得特别有力量,部分原因是这座城市的象征意义。

就像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趋势的风向标,巴黎常常是西方文化的潮流引领者——很多政治、哲学、美食和艺术运动的发源地。

光在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高潮部分尤为重要。

高潮部分始于令人震撼的火炬点燃——一个被照亮的环形火炬由一个升空近200英尺的热气球抬起。

当热气球升起时,镜头切换到“惊喜”的塞琳·迪翁,身穿一身黑色礼服,手握麦克风,站在埃菲尔铁塔第一级的187英尺高处。

自2020年以来,迪翁未曾公开演出,但她在倾盆大雨中圭心作了激情四溢的演唱。

这首经典歌曲算是一首挽歌,皮雅芧美国1949年的去世,她深为其痛心,这首歌写于悲痛之际。

在这场雨中,迪翁同时带着自己的悲伤:失去2016年因癌症去世的爱人蕾娜·安杰利尔,以及因僵人综合征而失去的表演能力。

这首歌是对失去的颂扬——缅怀那些曾经存在但已不再的东西。

但它的结尾却带有希望的认识:爱的存在暗示了某种超越的东西:“热爱的人将永远生活在蓝色的天空下,那里一切和谐。”

标题中的“颂歌”将对人类之爱的颂扬置于教会音乐的范畴。

事实上,在几乎十亿观众的全球“会众”面前,透过埃菲尔铁塔这座宗教般的剪影而唱,似乎给一种世俗文化把握住了一些统一的、仪式感的崇拜生活的痕迹,或许是某种绝美的初步感受。

这一刻也是在开幕式前几个小时里,令人美好的一瞥,给我们口味上做了个清洗——这似乎是一种文化曙光的退却。

这个世界并不渴望性别模糊的死亡行为和越界之举,而是渴望优雅、庄重、纯净和超越。

即便在同一场三小时的仪式中,气氛的转变显而易见:一个文化在镜子中自省感到恐惧,但又转向真正的美,仔细审视充满希望的可能。

许多人在2019年目睹巴黎圣母院大火时感到无比痛心。

这一幕似乎将西方文明的崩溃浓缩成一个令人恐惧的形象。

回想起来,我认为这一幕再加上后续的全球大流行成就了一次公民觉醒的契机。

面对可能失去或者自愿放弃的前景,这些年催生出许多人希望保存的欲望。

五年后,巴黎圣母院的重新开幕仪式展示了这一决心的成果。

这座大教堂从废墟中的重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技术成就而庆祝。

整个仪式如同一次对脆弱理想的重新承诺。

许多世界各国的重要领导人参加了典礼。

唐纳德·特朗普与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坐在前排。

吉尔·拜登、威廉王子、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意大利总理乔治亚·梅洛尼,甚至埃隆·马斯克也在附近。

美丽有力量在缓和争吵和推动共识的方式上独树一帜。

这一仪式似乎是对脆弱理想的统一承诺。

新生的大教堂成为激励的源泉(突显出美丽的教堂之价值)。

音乐在其神圣的殿堂中演奏——其声学的宏伟和再度甦醒的8000管风琴非常震撼。

如果你还没看,可以观看一些典礼的表演,尤其是这些:

大提琴家马友友演奏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

古斯塔沃·杜达梅尔指挥演奏圣桑的《第三交响曲》(风琴交响曲)。

南非女高音朴瑞蒂·彦德在重开的天主教大教堂里演唱非常新教的“奇异恩典”。

“奇异恩典”无疑是这次气氛转变的完美曲目。

第三节的歌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被优雅打捞或拯救出的情感:“历经诸多的危险、辛劳和陷阱,我已走过这条路;恩典使我得以安全走到这里,恩典将引领我归家。”

如果西方文化能够从堕落和自我毁灭的边缘回归,这将完全依赖于上帝的恩典。

人们往往在失去时方知珍惜。

这两个时刻,在同一个城市里,同一年,象征着对感激和希望的文明向转。

在许多地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曾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好礼物。

这在对跨性别医疗干预的反对浪潮中明显可见,从英国的卡斯审查到越来越多的反转性别治疗案例和弃取故事。

一个人抱怨自己的生物性别和被赋予的社会角色时清晰明了。

我们还感受到反抗非实体化数字生活的开端。

正如我最近观察到的,乔纳森·海特的重要著作《焦虑一代》让我们看到了超量浏览的有害效果。

我们直到几乎失去这种美好礼物,比如实体关系、不通过媒介的静谧和具身体验,才会更加珍惜它们。

尽管现在尚未发生,但我希望这种氛围的转变能够促成婚姻和生育的回归。

一个拥有大量老年人的世界,却没有孩子是非常可怕的(就像《人之子》一般)。

一个没有多少婚姻的世界也会变得孤独。

在这方面,我们已面临了严峻的边缘。

我们能否看清深渊并稍微后退,选择重新构建婚姻和家庭?

这一切都取决于人们是否怀有希望。

绝望导致孤立、解构、以及短期内的享乐主义。

但希望则带来丰实和利他,建立超越短暂生命的永恒事业。

基督教的福音,毫无疑问,是所有事物的希望所在。

有迹象表明,“后基督教”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事实。

或许我们已经见证了足够多的证据,显示出一个与耶稣无缘的世界并不是我们希望拥有的世界。

文化的转折点?

希望带来了丰实与无私——营造一种能够超越你短暂生命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2025年带来什么。

但当前确实感觉我们正处于文化的转折点或临界点。

元现代主义就是一种对这种转变的称谓,其他人称之为氛围转变。

基督徒或许会祈求这一天将最终被称为复兴。

这不就是在绝望和希望之间的游走,正如比扬-丘尔·哈恩所称的“生存社会”,与希望驱动的生活相对?

显然人们渴望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视野。

他们在感人的音乐表演及其他超越美的时刻中看到了一丝丝曙光。

这无疑是基督教会的一个机会。

让我们抓住这些渴望,引导人们去寻求最大的意义视野:基督的永恒王国。

Chloe Zhou

Chloe Zhou is a seasoned journalist, known for her in-depth analyses and compelling narratives. With a keen eye for detail and a multilingual approach, she covers everything from local events to international affairs, always with the goal of informing and engagi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Fra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