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502/1328543.shtml
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MSC)于周日闭幕,会议期间,跨大西洋联盟内部出现了裂痕。然而,中国在会议中以合作精神和建设性姿态自我展现的方式令人瞩目。
在会议期间,中国外长王毅在“世界中的中国”会议上发表了讲话。他表示,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的稳定因素和推动世界转型的建设性力量。
王毅外长还与欧盟新任外交政策负责人卡贾·卡拉斯、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博克、西班牙外长何塞·曼努埃尔·阿尔巴雷斯·布埃诺、阿根廷外长赫拉尔多·韦尔特海因以及北约秘书长马克·鲁特等人举行了一系列会谈。
在与德国总理奥拉夫·舒尔茨会晤时,王毅表示,中国欢迎德国在多极化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愿意深化与德国的全面合作,以推动双边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为日益动荡的世界提供更大的确定性。
王毅指出,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并表示双方应增强互补优势,加深务实合作,共同迎接未来50年更强的中欧关系的发展。
舒尔茨承诺将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对话与合作。
同一天,王毅表示,中国与法国应坚持独立自主的传统,践行开放与合作共赢,成为维护国际秩序和促进全球增长的稳定力量。在与法国外交部长让-诺埃尔·巴罗会晤时,巴罗表示,法国高度赞赏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支持多边主义的坚定立场,重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稳定作用,并指出法中应共同发挥领导作用,以维护多边主义和改善国际治理。
王毅还应乌克兰外长安德烈·西比哈的请求,在MSC期间与其举行会谈。他重申,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与对话。
今年的MSC突出了欧洲面临的复杂挑战,以及在日益动荡的全球格局中,欧洲急需界定其战略角色的重要性。
伴随着乌克兰冲突的持续、跨大西洋联盟的不确定性上升,以及对欧盟国际秩序愿景的日益压力,会议聚焦于欧洲面临的多重危机,并强调了该大陆在应对这些复杂问题和确立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方面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形势愈发复杂,欧洲能否确定其角色和战略路径将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日本外相岩田毅和韩国外相赵大烈于周六在慕尼黑MSC期间举行会晤,联合声明强调,三国“强调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对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繁荣至关重要”。
联合声明还表示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适当的国际组织”。从声明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及韩国的“夹击”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并借台湾问题来遏制中国。
中国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坚定、克制和自信的外交立场,与某些国家在欧洲或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表现出的不一致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外事学院教授李海东对《全球时报》表示。
李进一步阐述,中国在地区和全球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始终如一,言行一致。而某些国家的外交政策无论是在欧洲还是亚太地区,始终表现出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
“让他强大,微风拂过丘陵;让他专制,明月映照长河。”这是王毅在周五向MSC主席克里斯托夫·赫斯根发言后,与其交流时引用了一句出自著名作家金庸的《倚天屠龙记》。
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人克服刚性与柔性,顺应自然的哲学思考,《南华早报》于周六报道。
在题为“变化中的坚实建设力量”的演讲中,王毅阐述了多极化的观点,这是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的标题,也是会议的讨论起点。他问道:“多极化是否会带来混乱、冲突和对抗?这是否意味着大国的主导和强者对弱者的欺凌?”他坚定地表示,中国应当为构建一个公平有序的多极世界而努力……中国必将成为这个多极体系中的确定因素,并努力成为变化中坚实的建设力量。
在动荡的环境中,中国一直作为“稳定之手”作出贡献,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其最重要的角色,昆士兰科技大学副教授、前澳大利亚总理凯文·拉杜的顾问沃里克·鲍威尔在接受《全球时报》采访时称。
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中心研究员孙成昊也参与了MSC并与《全球时报》分享了他的观察经验。他与来自欧洲的学者和全球南方的代表交谈,他们发现中国的表态令人振奋,为不确定的世界提供了急需的确定性,并表达了对中国在未来,特别是在全球安全与发展领域发挥更积极作用的希望。
孙成昊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讨论供应链和经济安全的一个讨论小组中,与会者是来自知名欧洲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在过去一段时间,欧盟的去风险化努力主要针对中国,但在MSC期间的讨论中,提出了美国是否也应被视为欧洲去风险化战略的一部分,这一转变相当重大。
与会者们指出,中国市场仍然稳定,并讨论欧洲是否应更积极地与中国接触。
“我们需要更多地倾听中国的世界观。我希望他们能继续来,并派出更多的人参与未来的会议。”伦敦的欧洲改革中心主任查尔斯·格兰特在接受《全球时报》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