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2025/03/28/hong-kong-palace-museum-show-reflects-golden-age-of-exchange-between-china-and-france
来自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品,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被展出在香港故宫博物馆,展览将持续至5月4日。
此次展览名为《故宫与凡尔赛宫: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为人们展现了在不同法国君主和中国皇帝统治下,蓬勃发展的中法交流,突显了两国间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交流期,展览组织者表示。
此次展览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促成了一场联合文化盛事,去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举行过类似的展览。
然而,香港故宫博物馆的一位发言人指出,此次展览的设计与展品都与北京的展览有所不同。
展览中展出了一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帕斯卡计算器,该计算器由镀金铜制成,出自清朝康熙时期(1661-1722)。
展览展示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在1688年与其同时代的中国皇帝康熙建立联系的过程,开启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合作。
展览声明指出:“尽管两个皇宫之间地理距离遥远,也因为两国统治者从未见面,但皇家宫廷之间对彼此充满了巨大好奇。”
路易十四决定派遣六名耶稣会传教士作为“国王的数学家”前往中国,这一决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耶稣会士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并向国王报告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凡尔赛宫的声明补充道。
这一互惠关系在随后的君主和他们的配偶统治下得以延续。
例如,路易十五(1715-1774)的王后玛丽·莱斯金茨卡(Marie Leszczyńska)在凡尔赛的私密公寓中创建了一个“中式房间”。
凡尔赛的声明指出:“17世纪中法之间建立的政治和知识联系, ushered in a true golden age for Franco-Chi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 which lasted until the French Revolution.”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50多件作品,分为四个部分,涵盖科学与外交交流以及工艺与创新。
展品之一是一件约1680年间在中国东南部广东制作的银水壶,它是1686年由一位暹罗使者赠予路易十四的。
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的政府拯救了这只水壶,使其免于被毁。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借出了帕斯卡计算器,以及一件1783年由法国珐琅工匠约瑟夫·科托(Joseph Coteau)制作的艳丽菊花盆。
香港博物馆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召开一个学术研讨会,届时专家们将介绍有关该时期中法文化交流的最新研究。
来自海外机构的大型展览在香港备受欢迎,例如来自伦敦国家画廊的《波提切利至梵高:杰作展》,就在香港故宫博物馆展出,吸引了约24万名观众,展期从2023年11月到去年4月。
展览《故宫与凡尔赛宫: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现于香港故宫博物馆举办,地址为九龙尖沙咀博物馆道西8号,展期至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