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国盟友的外交攻势:预示特朗普可能复职的政治算计

图片源于:https://www.gulftoday.ae/Opinion/2024/10/25/China-plays-nice-with-US-allies-ahead-of-possible-Trump-return

由于潜在的特朗普胜选和国内经济困境,中国开始了一场外交攻势,特别是针对美国的盟友和合作伙伴。

中国官员向日本宣称希望与其展开“崭新的开始”,并与印度展开缓和关系,这些举动显示出在美国总统选举前几天中国希望降低外交摩擦的渴望。

北京还表达了改善与英国和澳大利亚关系的意愿,这似乎与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间中国以对抗性外交而闻名的做法截然不同。

这一系列外交举措体现了北京及其相关方的政治计算变化,尤其是在可能再度迎来一位不可预测的美国总统之际。

观察人士指出,这些努力可能帮助中国在特朗普威胁对其实施极高关税、扰乱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时,缓冲经济动荡。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中国在努力解决或改善与多个国家关系方面表现得异常热情,”悉尼劳瑞研究所东亚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麦格雷戈表示。

他补充道:“在特朗普混乱的可能局面中,北京正在寻找朋友和伙伴。”

以印度为例,中国在周一达成了一项突破协议,同意恢复在争议的喜马拉雅边界进行巡逻的操作。

该协议结束了与印度长达四年的对峙,并为南亚国家最终放松对中国企业的惩罚性措施提供了可能。

两天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俄罗斯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举行了自2022年以来首次正式会晤,双方承诺稳定关系。

据中国国家媒体央视报道,习近平表示:“双方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妥善管理分歧和争议。”

这种缓和关系的态势还反映了其他国家努力适应日益增长的贸易壁垒。

发展中国家希望增强与中国的关系,部分原因是他们希望对抗日益保护主义的美国政策。

“推拉效应正在发挥作用。”北京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的创始人王辉耀表示。

“美国将其他国家作为替罪羊的做法正在使这些国家逐渐远离。”

中国的贸易关系将在下月美国大选后的拉丁美洲一系列全球论坛中接受进一步审查,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和二十国集团峰会。

改善的外交关系已为一些中国的贸易伙伴带来了好处。

在结束了澳大利亚因支持对新冠病毒来源进行调查而导致的争端后,该国今年的葡萄酒出口激增超过三分之一,主要得益于对中国的出口增加。

日本的海鲜出口可能成为下一个受益者。

在禁止这类产品并抗议东京从受损核电站排放处理过的污水后,北京上个月与东京达成了一项协议,铺平了取消限制的道路。

任何改善的关系可能有助于中国抵御与美国和欧盟关系加剧紧张的前景。

欧盟本月早些时候投票决定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高达45%的关税。

对此,北京正在施压中国汽车制造商暂停在欧盟的扩张,彭博社之前有报道。

尽管US-China关系在过去一年有所稳定,但在台湾、南海及拜登政府对先进芯片和其他技术的出口管制等问题上,重大分歧依然存在。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在与中国同事进行多场高层会晤后于八月表示,中国认识到选举和过渡是“敏感时期”,并寻求负责任地管理关系。

华盛顿斯廷森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尹孙表示,北京是此次外交推进的主要推动者,并称其为“外交攻势”。

在中国,北京修复长期外交争端的努力提高了各国对友好回应的期望。

民族主义新闻网站观察者网最近在一篇评论中提到与澳大利亚的关系逐渐升温,并表示,堪培拉在国家安全担忧方面没有对中国电动车征收任何关税,这与美国和欧盟不同。

然而,这些温暖的关系不太可能转化为核心问题的长期变化。

尽管中国在寻求缓解贸易紧张局势的同时保持对台湾和南海主权声索的强硬立场,但改善的贸易关系并未改变澳大利亚的基本安全优先事项。

该国国防工业部长周二宣布了一项价值47亿美元的交易,用以采购美国的精确导弹,警告称自1945年以来该地区面临着“最大的军备竞赛”。

在印度,官员们表示,对中国的怀疑仍然深重,目前尚不清楚该国在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方面会走多远。

他们还表示,改善关系的举动旨在长期增强印度的经济,而不是进行战略转变以抛弃美国支持的四国同盟(Quad),该同盟还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

尽管如此,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将为中国提供更多的行动自由和选项。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张亚健表示,正值中国经济自2023年初以来增速最慢的时期,北京希望通过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来重振经济。

他表示:“鉴于其国内经济面临挑战,以及希望吸引外资,不足为奇的是,北京正在努力改善与重要邻国的关系,同时这些国家也是重要的经济伙伴。”

Lucien Ma

Lucien Ma is a distinguished journalist with over a decade of experience in the field. Fluent in both Mandarin and French, he has dedicated his career to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stories that resonate with the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in France. His passion for storytelling is matched by his commitment to journalistic integrity and his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diverse audience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