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猿的保护成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榜样

图片源于:https://en.people.cn/n3/2021/0906/c90000-9892475.html

海南猿,作为所有猿类中最濒危并且是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特有于中国南部的海南岛。

其种群数量已从1980年代的7到9只增至如今的35只。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9月5日在马赛召开第七届世界保护大会(WCC)期间发布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

报告指出,这项成功的保护案例,得益于中国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高效保护,以及中外科学家和保护团体的共同努力,深入了解这些猿类的行为生态。

据IUCN小型猿类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苏珊·蔡恩通过视频连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海南猿的保护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就,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成功案例。

被誉为“海南的巨型熊猫”,海南猿目前仅存于一个保护区,即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海南省林业厅厅长黄金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监测团队于3月发现,海南猿群中有两只分组各增添了一只7个月大和6个月大的幼猿。

“持续的监测表明,这两只幼猿的健康状况良好,生长情况也很好。”黄金城说道。

目前,海南猿的种群数量已恢复至5个群体,总计35只。

IUCN-SSC灵长类专家组主席拉塞尔·米特梅尔强调,海南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展示了即使在物种濒临低谷时,保护工作依然可以取得成功。

他补充道,这一案例的经验应当应用于其他濒危物种。

美国WILD基金会主席范斯·马丁在会后向新华社表示,海南猿的案例十分特殊,因为它的数量极其稀少。

确保成功的原因,正是“出色且开明的领导、国际的合作以及真正关心这一领域的专家们的努力,还有就是领导层如何吸引当地社区的参与,以及当地社区的积极性。”

马丁同时也是国际自然保护与荒野保护的专家,他指出,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正在展现出一个更大的背景,“这是一个现代全球案例,展示了保护工作该如何进行。”

他总结表示,“中国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努力,把整体规划与地方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通过社区的参与,这正是世界所需要的。”

图片来自新华社,拍摄于2019年10月25日,显示海南猿生活在海南省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编辑:夏佩瑶、梁俊)

Sophie Liao

Sophie Liao's journalism career is marked by her fearless pursuit of the truth and her dedication to giving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 As a fluent speaker of Mandarin, Cantonese, and French, she brings a unique multicultural lens to her reporting, making her a trusted source for news among the Chinese-speaking residents of Fra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