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诺尔:揭示被遗忘的艺术家

图片源于:https://www.artnews.com/art-news/artists/paris-noir-exhibition-centre-pompidou-1234740028/

在巴黎蓬皮杜中心,一幅色彩丰富、密集的墨水画悬挂在棉布上,两位面孔洁白、肌肤湛蓝的人物在丰盛的植物和动物丛中占据中心。根据作品的标题,他们名为“狂热”(Delirium)与“和平”(Peace)。这幅作品《狂热与和平》(Délire et paix,1954年)由乔治·科朗(Georges Coran)创作,70多年过去,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乔治·科朗的女儿克劳德·科朗(Claude Coran)将这件作品借给了蓬皮杜中心,作为大型展览“巴黎诺尔:艺术循环与反殖民抵抗(1950-2000)”的一部分。该展览旨在纠正历史,揭示20世纪下半叶在巴黎活跃的黑人艺术家社群的蓬勃生机。

科朗于1928年出生在马提尼克岛,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法国首都,2017年去世。尽管如此,他的艺术作品,受马提尼克神话和象征的影响,常常将黑色人物融入参考西方艺术史的场景中,但在法国却从未得到如此显著的关注。

克劳德·科朗在看到这幅作品时感到非常激动。

“看到他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感到如同一记强烈的冲击。太神奇了,因为我们在这里,博比古,这可不是任何一个博物馆。”她告诉《艺术新闻》(ARTnews),提到蓬皮杜的巴黎别名。

乔治·科朗只是“巴黎诺尔”展览中150位鲜为人知的艺术家之一(展览将持续到6月30日),该展览汇集了约350件广泛多样的艺术作品,涵盖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纺织品以及档案材料,以考察这些艺术家对艺术史的重要贡献。

展览是一个里程碑,首次在法国主要博物馆中回顾在战后时代活跃的非洲裔艺术家,包括“非洲大西洋抽象”、“超现实主义”、“反殖民激进主义”以及爵士乐的视觉表现,并与爱德华·格利桑(Édouard Glissant)、苏珊娜和艾美·塞泽尔(Suzanne and Aimé Césaire)、赛达尔·桑戈尔(Sédar Senghor)以及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等知识分子建立联系。在强烈的种族主义、持续的殖民统治和独立运动中,这些艺术家们编写了自己的艺术史。

展览的一大强项在于,它揭示了这些国际侨民艺术家的多样个体生活经历与风格,这些艺术家并非所有人都直接回应当时的政治形势。同时,“巴黎诺尔”强调光明之城作为这些创作者的地理和艺术中心,如何影响他们的实践,并使他们彼此接触。在此,他们围绕大学、画廊、咖啡馆以及如《非洲存在》(Présence Africaine)等出版物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生态。

其中一处艺术节点就是数代吸引到巴黎的非洲裔美国艺术家,包括艾德·克拉克(Ed Clark)、比欧福德·德拉尼(Beauford Delaney)、玛丽·洛夫莱斯·奥尼尔(Mary Lovelace O’Neal)和明·史密斯(Ming Smith)。像克拉克和德拉尼这样的艺术家(得到G.I.法案的财政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往巴黎,以进一步探索他们的艺术。根据展览的墙面文字,在法国,他们感到“解放”,因为那里的种族歧视远不如他们在Jim Crow隔离时期南方的经历那么严酷。

在巴黎,克拉克能发展他独特的抽象风格,“大扫帚”(big sweep),他用扫帚将颜料涂抹到画布上,这可以从1967年创作的《无题》(Untitled,Vétheuil)中看出,该作品是在与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共享工作室时创作的,位于巴黎西北约1.5小时车程的韦图伊尔(Vétheuil)。

在1948年至1957年间生活在巴黎的鲍德温,是克拉克和德拉尼在这一时期的朋友;他的形象和评论在展览中经常出现,包括德拉尼绘制的约1945-1950年的肖像。

1990年代,洛夫莱斯·奥尼尔也被仍然活跃的黑人知识分子群体吸引到这座城市,其中包括尼娜·西蒙(Nina Simone)、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芭芭拉·蔡斯-里布(Barbara Chase-Riboud)、雷蒙德·桑德斯(Raymond Saunders)和杜威·克伦普勒(Dewey Crumpler)等人。她强有力的、11英尺宽的《紫雨》(Purple Rain,约1990年)展现了一个部分抽象的人物,其伸展的手臂从一个滴落的、色彩斑斓的中心处延伸,这是她在撒哈拉和阿塔卡玛沙漠旅行的自画像,作品在她巴黎的时光前后完成。

摄影师明·史密斯在1970年代更早些时候来到巴黎,遇到了舞者约瑟芬·贝克(Josephine Baker)和阿尔文·艾利(Alvin Ailey)。在“巴黎诺尔”中,她展示了多幅影像,包括作为贝克的自画像和双重曝光的肖像,展现了鲍德温的面孔与哈莱姆天际线的叠加。

但策展人也仔细地拆解了这一神话般的巴黎形象,尤其是那些为了推动职业生涯而来到法国首都的艺术家,特别是来自包括非洲和海地在内的前殖民地的艺术家,以及来自马提尼克和瓜德罗普等现行海外领土的艺术家。具有这种侨民经验的艺术家曾表示,在抵达巴黎后,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黑人,并首次遇到种族主义。虽然资助可能帮助他们来到巴黎,但一旦到达,他们中的许多人却挣扎于生计。

马提尼克岛的艺术家瓦莱丽·约翰(Valérie John)在1980年代到巴黎学习,她说:“现实与我们被告诉的神话大相径庭。”她的那一代人曾相信巴黎就像传说中的黄金之城,埃尔多拉多。至于蓬皮杜展览的中心,约翰创作了一个多媒体装置,名为《秘密……故乡的梦……记忆工厂…… palimpseste……》(Secret(s) …Rêves de Pays… Fabrique à Mémoire(s)…Palimpseste…,1998-2025),展示了一种靛蓝色的海洋,充满悬挂的物体以及来自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声音汇聚。她希望这能帮助人们“治愈”第一次经历种族主义的“冲击”,以及“奴役”带来的“原始伤口”。

“旅行中会带来一种痛苦,而这将铭刻在我们心上。这就是我经历的……为此,我不得不认清自己并找到我在世界中的位置。”约翰称她的装置为“palimpseste”,是累积的记忆的表现,装置中心包含着画有图案和拼贴的开放箱子,里面放置雕刻的木面具,其图像和手势标记将塞泽尔、格利桑和桑戈尔与马提尼克和塞内加尔的首都通过巴黎连接起来,墙面文字如此介绍。

装置使用靛蓝涂漆的墙壁和地板,意指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以及这种染料在非洲和加勒比的神秘意义。约翰表示,作品和展览结合在一起,希望能够催化对黑人创作者的认可,并成为一种团结的力量。

“这个展览是一个机会,让我们作为一个民族聚集在一起,我称之为群岛。”她补充道。

尽管近年来美国和英国已经举办了一些扩展艺术典籍的展览,“巴黎诺尔”展览的重点在法国本身已成为争议的主题。其标题指的是蓬皮杜中心在1970年代举办的一系列展览,探讨巴黎与其他城市的联系,这包括“巴黎-纽约”(1977)、“巴黎-柏林”(1978)和“巴黎-莫斯科”(1979)。但在一个普遍青睐同化和“无色”社会理想的国家——官方的种族统计被禁止,尽管可以收集“移民后裔”的数据——该展览显然是一种大胆的政治声明。展览的共同策展人阿莉西亚·诺克(Alicia Knock)在附带目录中写道:“法国政治体系在种族问题面前一直显得无动于衷,就像在重新定义后殖民时代的主权问题上。”

为了筹备这次展览,诺克表示在过去十年间不得不应对“非常复杂”的障碍,包括依靠美国两大基金会的重大资金支持,福特基金会和美术杰拉基金会。她指出,特朗普政府近期的反多样性、公平和包容政策使展览面临的审视更加严厉,因为法国在这些问题上仍“任重道远”,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框架来实现这一目标。”

诺克还表示,法国大学缺乏后殖民和黑人研究的项目。“这个展览一直不仅仅是一次展览。它始终是为了促进和触发制度变革,以便我们不仅仅是在应付差事。”

这种制度变革在蓬皮杜中心已开始发生,博物馆设立了一项基金,用于收购展览中的作品。截至目前,包括科朗的《狂热与和平》,罗兰·多尔塞利(Roland Dorcély)的《莱达与白天鹅》(Leda and the swan,1958年),迪亚涅·香奈儿(Diagne Chanel)的《威尼斯的男孩》(Le Garcon de Venise,1976年),圭多·利纳斯(Guido Llinás)的《黑色绘画》(Pintura Negra,1968年)以及米尔德里德·汤普森(Mildred Thompson)的《辐射探索8》(Radiation Explorations 8,1994年)等40件作品已加入永久收藏。

“这个展览将引发各种辩论,但这也是其目的所在,”独立策展人纳丁·T·洪克帕廷(Nadine T. Hounkpatin)表示,她虽然没有参与该展览,但已组织过几次关于非洲及其侨民的艺术家展览。

一些参展艺术家分享了这样的担忧,认为展览可能会将他们框定在种族定义的标签中,但他们强调了照亮其未被充分认可的贡献以及已故艺术家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年轻一代。

1967年出生于多哥的阿菲·纳约(Afi Nayo)在巴黎生活了大部分时间,她展出了令人惊叹的半抽象画作,描绘了一群用土色调呈现的人物,其中部分被刮去。“因为我从未在非洲人或欧洲人中找到自己立足之地,”她告诉《艺术新闻》, “我一直认为,无法简单地说我的画作是非洲的,且被放入一个框框之中。这对我来说一直很重要。”

另一位新兴艺术家,是1987年出生的扎伊图纳·卡拉(Zaituna Kala),因此并未被纳入展览,她表示像“巴黎诺尔”这样的展览是“必要的,以便它能够让机构及时更新”,但她警告说,像这样历史性的展览“与当今和未来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同步”。她补充道,当蓬皮杜中心在五年(或更久)后重新开放时,博物馆需要“以现代的方式处理当代艺术家”。

“尽管‘巴黎诺尔’对机构来说具有历史性的地位,但我们并不是机构……我们是艺术家,所以我们会在需要的时候做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而历史学家会慢慢跟上。”她补充道。

Elodie Tan

Elodie Tan is a rising star in journalism, known for her vibrant writing style and her dedication to social justice. Her work often highlights the intersectionality of the Chinese-French identity, providing insightful commentary on current events and cultural trend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