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中法学院:中法沟通的桥梁

图片源于:http://en.people.cn/n3/2024/0505/c90000-20164536.html

在法国福尔维耶的山丘上,曾是里昂中法学院的旧址。

那扇斑驳的石门上刻有“中法学院”的中法双语铭文。

一个多世纪前,一批年轻的中国人怀揣振兴中华、报效国家的理想,踏上了赴法的海洋之旅。

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今天的中国与往昔截然不同。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在那一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里昂中法学院的旧址,期间时常停下脚步,查看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

“那天,我本以为习近平主席只会停留三到五分钟,但他待了超过一个小时。

他认真倾听每一个介绍,时不时与导游交流,翻阅一些历史文件,”法国中法协会联合会会长、新中法学院副会长阿兰·拉巴特回忆道。

习近平主席在参观时提到了中法学院对中国共产党先驱们赴欧洲进行艰苦求索运动的重大意义,

拉巴特指出,习主席对这一历史时期非常熟悉,并分享了那些在法国学习和工作的进步年轻人的故事。

“里昂中法学院见证了中法交流的独特历史时期,并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段重要的对外关系,”习近平在访问中说道。

作为近现代中国创办的唯一海外大学机构,里昂中法学院于1921年7月成立。

它培养了许多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创始人重要领导人的中国人才。

在80年代恢复之后,学院一直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培养各类人才。

该学院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见证者,也是沟通的桥梁。

拉巴特回忆起习主席提到,学院的校友和朋友中,有些人为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些人则成为了文化大使,

还有一些人则活跃在中法交流合作的最前沿,希望他们继续支持中法关系的发展。

正是在这次欧洲之行中,习近平主席还访问了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在比利时布鲁日的欧洲学院发表讲话时,阐述了他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看法。

他用“茶”和“酒”的比喻代表中西文明,倡导中国和欧洲应共同努力,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

拉巴特表示:“回首往昔,习主席对人文交流的论述以及对文明互相理解的反思,

在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冲突不断的世界中,变得愈加珍贵。”

通过文化沟通,心与心的友谊得到了加强。

“中法两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代表,文化交流的增强,将巩固公众对发展双边关系的支持,

提升两国文化,铸造多元化的全球文明,”习主席在2014年10月于法国举行的中国文物展览前言中写道。

2024年4月2日,展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揭幕。

展出的约200件精美文物,展示了过去一个世纪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与艺术交流的盛况。

中国和法国从建立文化中心,到举办文化和语言交流活动,

通过人文和文化交流为世界文明的互学互鉴树立了榜样。

国家元首之间的握手、真诚会晤和深入交流,持续推动着中法关系的发展。

在尼斯,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赠予习近平主席一本珍贵的1688年出版的《论语》法文原版。

在广东省广州市的松园,双方总统共同欣赏了一首千年古乐,聆听古琴演奏,品味中国茶,探讨过去1000年国家的兴衰。

里昂中法学院历史博物馆前矗立着广州人民政府赠送的10尊雕像。

其中包括与学院有密切联系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年)和画家常书鸿(1904-1994年)。

“为了更好地纪念和延续这种友谊,我们建立了新中法学院,

希望为中法合作建立一个新的平台,启发两国的年轻人,为中法合作书写新的一页,”拉巴特表示。

时间见证了变化与成就,展望未来,中法友谊将继续谱写新篇章。

Nathalie Wei

Nathalie Wei's journalism is driven by her curiosity and her desire to effect positive change. Her articles are a testament to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er ability to convey complex ideas with clarity and empathy to the French audie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