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梅尔塞兰葡萄酒的选择

图片源于:https://www.forbes.com/sites/lizthach/2021/08/17/the-marselan-wine-grape-gaining-popularity-in-bordeaux-china-and-napa-valley/

全球变暖迫使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产区考虑新的葡萄品种,这些品种能够更好地抵御预计的温度上升。其中一种葡萄酒葡萄梅尔塞兰(Marselan)似乎在波尔多、中国和纳帕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在2016年设立了一个梅尔塞兰的试验种植园,”波尔多Vignobles Rousseau的老板劳伦特·鲁索说。“它酿出的酒力量感十足,颜色浓郁,但又肉质丰腴且优雅……我们计划在2021年生产这种(作为波尔多)法定产区(AOC)酒。”

事实上,梅尔塞兰葡萄是今年由法国农业监管机构INAO批准的四种红葡萄之一。从2021年起,梅尔塞兰可以占波尔多超级(Bordeaux Superior)和波尔多法定产区酒(Bordeaux AOC)混合酒的10%。这一决定是在对能最好应对气候变化的葡萄品种进行了10年研究后得出的,并且能够与现有波尔多葡萄酒葡萄互补。

梅尔塞兰葡萄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很好地适应了较高的温度,同时也更不易受到波尔多和中国部分地区潮湿环境中的病害压力。

梅尔塞兰葡萄是一种于1961年在法国培育的葡萄品种,实际上是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和歌海娜(Grenache)之间的杂交品种。它可以酿造出深色的红酒,具有混合浆果、李子和一丝土壤气息的香气和风味。

梅尔塞兰可能成为中国的新标志性葡萄

在中国,梅尔塞兰的受欢迎程度日益增加,已有20个葡萄园在中国多个地区种植梅尔塞兰,著名的葡萄酒大师伊丽莎白·加贝(Elizabeth Gabay)表示。在2015年,位于山西省的Grace Vineyard的Tasya的珍藏梅尔塞兰赢得了Decanter亚太葡萄酒大奖的铂金最佳展品奖,这进一步推动了该品种的流行。

山东省万舟香酒庄的酿酒师李莉说:“我选择梅尔塞兰,因为它的单宁柔和丝滑,能够在中国的多个地区良好生长,比如宁夏、河北、怀来、山西、山东等。”

确实,梅尔塞兰在中国的表现如此出色,以至于一些专家,如理查德·斯马特(Richard Smart)和李德梅(Demei Li),认为它将来可能被视为这个国家的标志性葡萄。中国甚至还设立了国际梅尔塞兰日,由北京的葡萄酒作家吉姆·博伊斯(Jim Boyce)组织。为此,他举办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梅尔塞兰品酒会,共涵盖30种不同的梅尔塞兰葡萄酒。

纳帕谷酒庄对梅尔塞兰体验兴趣浓厚

少数纳帕谷的酿酒师也开始对梅尔塞兰产生兴趣。Spottswoode酒庄是纳帕谷首个在2019年种植75株梅尔塞兰作为试验性葡萄园的一部分,以确定哪些葡萄品种在气候变化下表现最佳。

Spottswoode的酿酒师兼葡萄园经理阿伦·温考夫(Aron Weinkauf)解释说:“我们种植了12个不同的品种进行实验,而梅尔塞兰脱颖而出。它的亲本特性意味着它能够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然后,波尔多接受它作为认可的葡萄,这对梅尔塞兰又提供了进一步的信心。”

海伦娜视图酒庄的老板查理·约翰逊(Charlie Johnson)也是梅尔塞兰的粉丝。“我们刚刚种植了300株梅尔塞兰,”查理说,“我们将可能用它来生产100%梅尔塞兰酒,并与我们的赤霞珠混合。”

截至目前,纳帕谷最大的梅尔塞兰种植计划来自Caldwell Vineyard。“我们正在种植1000株梅尔塞兰,”拥有者约翰·考德威尔(John Caldwell)说,“我们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它符合我们酿酒理念中的试验精神;第二,梅尔塞兰让我们为全球变暖投保。”

最近,考德威尔在他的酒庄举办了一场13款梅尔塞兰葡萄酒的品鉴会,邀请了有兴趣的酿酒师和专家参与。酒款来自世界各地,由纳帕葡萄酒项目的戴夫·汤普森(Dave Thompson)收集,包括来自法国、以色列、乌拉圭、巴西和美国的梅尔塞兰。

共识是,梅尔塞兰可以以多种风格生产,能够吸引消费者。这些风格从清新轻盈的梅尔塞兰玫瑰酒到果味丰富、柔软通俗的红酒(类似于歌海娜),再到深色、土质和复杂的酒,配以慷慨的橡木陈酿。

其他生产梅尔塞兰葡萄酒的酒区

除了法国和中国,梅尔塞兰葡萄酒还在以色列广泛生产,紧随其后的是乌拉圭和巴西。在美国,塞克斯坦酒庄(Sextant Winery)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索罗布尔斯拥有最古老的梅尔塞兰葡萄园。此外,亚利桑那州的页面泉酒庄(Page Springs Winery)也生产梅尔塞兰葡萄酒。

考德威尔酒庄举办的梅尔塞兰酒品鉴会中包括的梅尔塞兰酒款。

Elodie Tan

Elodie Tan is a rising star in journalism, known for her vibrant writing style and her dedication to social justice. Her work often highlights the intersectionality of the Chinese-French identity, providing insightful commentary on current events and cultural trend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