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与凡尔赛宫:17至18世纪中法交流展览揭幕

图片源于: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2024/03/27/china-france-and-a-unifying-love-of-bling-palace-museum-show-draws-on-parallels-between-cultures

到17世纪末,欧洲已开始将中国视为一个不同于马可·波罗所描绘的传奇国度。

随着奢侈品——尤其是瓷器——流向西方,科学仪器和理念向东传播,两个文明逐渐变得更加熟悉,同时也萌生出几分嫉妒之情。

这种可以称之为尊重的渴望的时期,创造了一种收藏的黄金时代,法国皇家宫廷的凡尔赛宫作为欧洲最辉煌的宫廷之一,与其中国对等的北京故宫,竞相购买、委托或接受两种文化的最佳艺术品。

如今,这两大收藏的遗存汇聚在一起,展现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揭示出意外的交汇和风格重叠,以及共同对于奢华的热爱。

这个展览大致涵盖了直到1789年法国革命的一个世纪,此时正逢中国清朝(1636-1912年)的全盛时期。

《故宫与凡尔赛宫:17至18世纪中法交流》展览利用约200件物件和艺术品,通过视觉呈现出这两个奢华中心的景象。

新的中国展览将安装在故宫内的古老文华殿中。这是对2014年在凡尔赛宫举办的“18世纪的艺术与外交:在凡尔赛的中国”展览的某种延续,后者仅包含来自法国的作品。

原本计划在2020年举办,但由于疫情推迟,这次的新展览充分利用了十年的空白,收录了一些更近期获得的法国作品,如一套为路易十五委托但在中国制作的瓷器服务,标有法国国徽,约为1730年制成。

太阳王路易十四及其中国对应者、康熙帝(1654-1722年)是本展览的主角。

路易十四于1685年开启了波旁王朝与中国的联系,他的耶稣会数学家特使团成功赢得了康熙帝的青睐。

本次展览将凡尔赛的《路易十四肖像,周围是艺术和科学的象征》(约1672年,作者:让·加尔尼耶)与故宫的清代无日期《康熙帝朝服像》进行搭配展示。

法国君主对其中国同志的崇敬在一件融合作品中得以体现——《描绘中国皇帝的牌匾》。

这件作品由駐巴黎塞夫尔瓷器制造厂的画家夏尔-埃洛伊·阿塞林创作,描绘了康熙的继承者、乾隆帝的形象,制于约1776年,并装在装饰有中国图案的镀金木框内。

这件作品在路易十六的宫廷中享有极高的地位,曾被纳入国王的私人凡尔赛公寓中。

东西方优秀工艺的巧妙结合在多件展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座17世纪的黑漆钟表,镶嵌着铜制浮雕,在路易十四的统治时期于法国制作,后来又进入中国,19世纪的修复者用中国风格的漆艺替代了钟表原本的玳瑁镶嵌工艺。

凡尔赛的玛丽·劳尔·德·罗克布鲁娜——与故宫的郭福祥一同策展此次展览——称这种融合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趣”。

德·罗克布鲁娜是一位瓷器专家,看到另一件融合作品时也曾被误导——一只为乾隆帝制造的1780年代茶壶,由著名法国珐琅工匠约瑟夫·科托制造,现在属于故宫的收藏。

这只茶壶装饰有中国风格的菊花,采用了在法国首创的半透明珐琅釉技术,但此后在中国得到了模仿。

“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德·罗克布鲁娜说,她为展览做了多次北京之行的准备,“我以为这是中国的物品。”

一枚17世纪法国怀表同样体现了中法工艺的结合。

这枚怀表是在巴黎的图雷特工作室制作,很可能是路易十四赠予康熙帝的礼物,怀表的金铜外壳背面刻有国王的肖像。

虽然外观源于法国,但内部却在中国添加了一个金镀龙形图案,以保护怀表的发条。

如今,法国和中国仍在就奢侈品进行某种形式的外交交流。

该展览于2023年春季正式重新确认,恰逢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中国国事访问——自《纽约时报》描述为“几乎是一场爱的盛宴”。

访问中政治与文化的融合可能有进一步的含义,弗吉尼亚乔治梅森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J.P.辛格说,展览对奢侈品共享传统的再现,不仅戏剧化了两国的文化历史,还提醒中国法国当前在奢侈品出口方面的领先地位。

“奢侈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他补充道。

• 《故宫与凡尔赛宫:17至18世纪中法交流展览》,故宫博物院,北京,2023年4月1日-6月30日

Thierry Xu

Thierry Xu is a seasoned journalist with a reputation for delivering timely and accurate news. His extensive network within the Chinese-speaking community in France allows him to provide unparalleled coverage of the issues that affect them most.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