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dw.com/en/change-6-whats-in-store-for-china-eu-space-cooperation/a-69256468
中国的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的发射展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欧洲航天局(ESA)为这一任务提供了仪器,但人们担心这种合作在未来可能会变得困难。
“人们在海滩上,当看到发射时,大家的期待真的让人感到非常激动,这对科学家来说是非常美好的景象,”奥利维耶·加斯诺(Olivier Gasnault)说道。
他提到了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于5月3日从中国南方的海南岛省发射的情况。
该任务旨在登月背面并采集样本,科学家们希望这些样本能回答有关太阳系早期演化的关键问题。
加斯诺和他在图卢兹的法国天体物理与行星研究所(IRAP)的同事们为嫦娥六号开发了一种氡探测器——一种可以测量放射性气体和辐射的装置。
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消息,经过几次机动,着陆模块于周日成功降落在南极—艾肯盆地的一个巨大陨石坑内。
这是中国第二次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第一次是五年前的嫦娥四号,目前仍在运作中。
中国发射前所未有的月球任务
科学家们认为,来自月球南极地区的岩石样本可能揭示太阳系早期历史的洞察。
而且,在南极—艾肯盆地内,许多永久阴影区被认为含有冰,这对未来的太空探索是一个珍贵资源,因为冰可以作为饮用水的来源,以及用于生产燃料和氧气等。
虽然法国的氡探测器并不直接寻找水,但任务中获得的知识将大有裨益。
加斯诺向德新社展示了他实验室中氡探测器的模型。
这个名为DORN(氡气排放探测器)的设备配备了八个碟形传感器,大小与标准家用微波炉相当。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是岩石中发现的化学元素。
在月球上,氡是通过铀的衰变在月球土壤即所谓的“月壤”中不断产生的。
DORN将允许科学家研究月球表面氡的浓度。
该探测器配备了多个传感器,开发DORN的工程师罗曼·马通(Romain Mathon)表示:“我们需要保持在中国合作伙伴分配的质量和体积范围内。”
加强欧洲与中国空间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
DORN并不是嫦娥六号任务中唯一的欧洲科学测量设备。
欧洲航天局与瑞典空间物理研究所也部署了一种负离子探测器,以获取有关太阳风与月球表面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
“我们使用了成熟度高、经历过类似的飞行硬件开发的测量技术,”ESA行星科学研究部负责人詹姆斯·卡彭特(James Carpenter)告诉德新社。
马通强调,满足中国方面设定的截止日期是一项挑战,因为所有工作必须在2019年到2022年之间完成,而COVID-19大流行也造成了困难。
地缘政治担忧
然而,欧洲航天局担心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会危及未来与中国的太空合作。
卡尔·贝尔格奎斯特(Karl Bergquist),ESA国际关系部负责人,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协调日益紧密的欧中太空合作。
他说:“今天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比八九年前要多得多,因此限制措施也越来越多。”
他提到,人群受到影响的一个例子是载人太空程序的合作。
此前,ESA和中国航天局之间已进行过多次联合宇航员培训项目。
但由于第三国的出口控制,这些合作实际上已经被搁置。
他指出,美国禁止与中国在太空技术和探索领域合作,”我们在欧洲的很多任务中使用美国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我们可以在欧洲使用。但显然我们无法出口。”
如果中国继续与俄罗斯扩大合作,即便是无人驾驶的欧中任务也可能面临风险。
贝尔格奎斯特表示:“在俄罗斯袭击乌克兰后,欧盟对与俄罗斯的合作施加了许多制裁。而国际月球研究站则是中俄合作的倡议。”
如果嫦娥七号或嫦娥八号任务是国际月球研究站的一部分,那么对于欧洲来说,合作将变得”非常困难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他补充道。
尽管如此,ESA行星专家卡彭特认为,与中国科学家合作没有问题,他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看到中国的月球计划如何发展并成为世界一流的感觉太棒了。我们感到很荣幸,也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我们也对进一步探索太阳系的合作充满兴趣。”
这篇文章最初用德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