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博物馆推行全年无休政策,引领文化机构新发展

图片源于: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502/1328658.shtml

就在春节假期结束之际,位于中国江苏省东部的淮安市博物馆作出了一个大胆决策,该决策在文化机构的宁静氛围中引发了涟漪:从2月10日起,博物馆将不再在周一闭馆,实施全年无休的运营模式。

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为全国文化机构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先行榜样。

淮安博物馆在周二向《环球时报》确认了这一决定,博物馆社会服务部表示,自新政策实施以来,周一的参观人数已超过1,000人,这也是新政策实施后的第二个开放周一。

其他如殷墟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机构也纷纷采取了这一措施,积极回应中国博物馆日益增长的需求。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在努力应对这种需求的增长,许多热门博物馆的提前预约常常一票难求,导致参观者与博物馆之间供需紧张。

在北京的一些热门博物馆,如故宫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已经成为黄牛的热门目标,导致网上票价大幅上涨。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博物馆开始延长开放时间,提供夜间参观,并增加主题展览,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国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创下新高。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从春节的第一天到第七天,全国博物馆接待了超过7200万名游客。

平均每日的游客人数同比增长了12.84%,每日超过1,000万名游客。陕西、四川、江苏、浙江和广东等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均超过了500万。

几十年来,“周一闭馆”的传统已成为中国博物馆的标准运营程序。

其目的很明确:为员工提供休息时间,进行展品维护和设施维修。

然而,随着公众对文化体验的兴趣呈指数增长,这一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

著名的博物馆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博物馆的策展人陈吕生指出,参观者常常抱怨由于调度冲突从其他城市旅行而发现选定的博物馆闭馆。

当地居民也常常面临沮丧,因为在周末和假期,他们有时间去博物馆,结果却人满为患,降低了参观体验的质量。

取消闭馆日的做法符合公众的期待,即博物馆不仅仅是静态的“文化殿堂”,而应成为动态的、包容的公共空间,服务于社区不断变化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为了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并提升参观体验,已经在不断创新。

“夜游”的活动、夏季假期的延长开放时间以及互动数字展览被广泛采纳。

取消闭馆日这一举措,标志着对公共服务和可达性的新承诺,为此趋势增添了新一层次。

然而,陈吕生并未避免提及博物馆取消传统闭馆日所面临的挑战。

在没有闭馆日的情况下,博物馆必须采用新的维护策略,如对特定区域进行错峰闭馆或夜间维护。

全年运营还需要仔细规划,以确保员工得到休息,能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灵活的调度、增加员工招聘以及高效的轮换系统将是至关重要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取消闭馆日的倡议实施,博物馆必须在运营扩展和防止员工倦怠之间找到平衡,后者可能会影响参观体验的质量。

然而,并非所有博物馆都有资源或能力遵循淮安的这一示例。

较小或资金不足的机构在没有额外支持的情况下,可能难以维持全年运营。

陈吕生建议,不同博物馆改变闭馆日也是有效整合一个城市或省份整体博物馆资源的措施之一。

在取消闭馆日之后,博物馆应仔细规划下一步,以最大程度上提高扩展运营的利益,同时减轻潜在的负面影响。

创新的策展方法和丰富的展览内容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之一。

淮安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与其关于中国春节的临时展览相适应的民俗庆祝活动,受到观众的积极反馈。

各大博物馆还组织了一系列特别活动,包括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化石挖掘和上海天文馆的夜空观测。

取消闭馆日只是改善文化服务的一种方式。

以此为起点,更多的博物馆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和其他创新方法,创造新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

Sophie Liao

Sophie Liao's journalism career is marked by her fearless pursuit of the truth and her dedication to giving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 As a fluent speaker of Mandarin, Cantonese, and French, she brings a unique multicultural lens to her reporting, making her a trusted source for news among the Chinese-speaking residents of Fra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