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forbes.com/sites/karlsson/2015/12/28/a-love-hate-story-of-bordeaux-and-china-book-review-of-thirsty-dragon/
不要误解,这不是一本关于葡萄酒的书。
这本书是关于波尔多的商业,关于中国的商业,关于中国人在波尔多的商业,以及二者之间的所有内容。
最近出版的《渴望的龙》一书,作者Suzanne Mustacich,属于“葡萄酒”书籍中的稀有品类。
它的写作风格更像是一部小说,而非非小说类的葡萄酒书籍。
本书讲述了波尔多与中国之间的爱恨故事。
我知道酒界所知关于这类书籍的作品几乎寥寥无几。
书籍经过彻底的研究,以小说般的叙述方式讲述葡萄酒的故事。
现存的书籍几乎都是美国人撰写并在美国出版的作品。
比如Benjamin Wallace的《亿万富翁的醇酒》和Elin McCoy的《葡萄酒之帝》。
也许还可以找几本其他书籍(有任何建议吗?)。
《渴望的龙》讲述了中国如何以及为何成为波尔多葡萄酒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以及为何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
这本书通过与自1980年代早期参与构建这一葡萄酒商业关系的所有人的故事,展示了这个复杂的过程。
Mustacich所讲述的情节基本上是一个时间轴,从中国在80年代早期发现波尔多酒开始,一直到2015年初,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前景。
中国会继续成为波尔多最重要的市场吗?
随着一章一章的阅读,读者会逐渐熟悉波尔多商业中的许多大玩家,以及中国的葡萄酒和奢侈品市场的人士。
新名字的接连出现有时让人难以跟上“情节”。
幸好,书中有很详尽的索引,成为了未来希望了解中法葡萄酒商业的人士的宝贵参考。
三四十年前,波尔多葡萄酒,即使是顶级波尔多酒,主要是作为餐饮时饮用的饮品。
而今天情况不再如此。
当今顶级波尔多红酒——估计不超过一百个品牌(即“酒庄”)——实际上是奢侈品。
这些奢侈品将来或许会被富裕的消费者饮用,但依然非常像奢侈钟表或珠宝一样,成为奢侈品。
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对葡萄酒的渴望,以及顶级酒庄和商人对利润的追求。
对此没有任何问题,但这确实改变了酒爱好者的市场。
此书几乎将中法波尔多之间的三角关系的各个方面都展示了如何中国开始购买葡萄酒,富有的中国人如何在80年代开始投资葡萄酒。
以及中国如何开始建立自己的葡萄酒产业,通常得到法国人的帮助(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葡萄种植国和第五或第八大葡萄酒生产国,具体视来源而定)。
书中也提到波尔多人认为的商标寄生虫与知名波尔多品牌之间的商标战争。
中国投资波尔多酒庄(估计中国人现在拥有超过100个波尔多酒庄)。
最后,书中指出了中国政府在打开中国市场来迎接葡萄酒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政府确定红酒优于烈酒。
后来又因严厉打击奢侈的官方开支,导致波尔多繁荣泡沫的破裂等等。
Mustacich显然与在中国及波尔多的人们花费了无数小时的时间进行交谈。
本书的内容似乎是(但其实并不是)每一步记录的内情报道。
这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与报道工作。
我希望本书中能有更多作者对情况的分析。
虽然她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她很少退后一步,给出独立的分析。
最后一章是一个精彩的例外。
但这也许归结于读者的任务。
这本书稀有地深入阐述了波尔多交易的“波尔多广场”,即豪华葡萄酒交易是如何运作的,其特点是一个奇特的三层系统:几乎不与最终消费者见面的酒庄(据Mustacich称,巨额利润由他们囊括),作为中介的经纪人,以及从酒庄购买葡萄酒并将其推向市场的贸易商或经销商。
这是一个透明度极低的市场,鲜有书籍详细描述。
书中的各方角色在光辉的形象下并没有谁特别受到青睐,不论是波尔多人实际上受到很多来自中国市场动态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贪婪,亦或是中国人似乎认为国外的商业可照搬国内的方式,甚至中国对商业的潜在威胁,这对于做生意的环境非常具有挑战性,却也极依赖于不可预测的政府管理。
书的副标题称为“对世界最佳葡萄酒的威胁:中国对波尔多的热情”。
显而易见,从书中可以看出,这一威胁并非单方面来自中国。
书中还非常好地展示了顶级波尔多葡萄酒市场如今已成为奢侈品市场,主要由市场营销、时尚、认知和投资驱动,而不太讲究“优质葡萄酒”。
而对于95%不在这一细分市场的波尔多酒生产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大问题(尽管本书对此并无关注,或许Mustacich可以出第二本书?)。
这本书应当成为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最优质波尔多酒市场运作的人必读之作。
而对于考虑在中国销售酒的任何行业人士,或希望深入了解与中国人做生意的挑战和机遇的人士来说,这也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材料。
这是Suzanne Mustacich的一部卓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