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拿破仑被放逐与阿桑奇被捕

图片源于:https://www.firstpost.com/explainers/history-today-french-emperor-napoleon-bonaparte-abdicated-the-throne-and-exiled-to-elba-13878492.html

1814年4月11日,法国著名军事指挥官和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正式放弃了他的王位。

根据《枫丹白露条约》,他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小岛埃尔巴,埃尔巴岛就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海岸附近。

今天也是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于2019年被从厄瓜多尔驻伦敦大使馆驱离的日子,阿桑奇在大使馆中避难七年。

4月11日似乎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普通日期,但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不同的故事。

在1814年的这一天,欧洲目睹了曾经在大陆上最为人畏惧的拿破仑·波拿巴被迫投降和被放逐的历史时刻。

快进到2019年,维基解密的面孔朱利安·阿桑奇在沉默中被迫离开了厄瓜多尔大使馆,结束了他的避难生活。

而在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建奠定了公平工作基础的开端,改变了全球对工人权利的看法。

以下是对4月11日历史上重要时刻的更深入探讨,来自Firstpost Explainers的《今天历史》系列。

拿破仑退位并被流放至埃尔巴

1814年4月11日,法国著名军事指挥官和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正式放弃了他的王位。

根据《枫丹白露条约》,他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小岛埃尔巴。

拿破仑于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经过军事学院的培训后,他迅速在军队中上升。

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崭露头角,并在18世纪末期领导了几次成功的军事行动。

到1799年,他已经成为军事独裁的首脑,并于1804年加冕为法国皇帝。

凭借不懈的军事野心,他扩展了法国的控制,直到1810年,几乎整个欧洲都在他的统治之下。

1812年,担心俄国和英国之间的联盟,拿破仑发动了一场失败的入侵俄国的战役。

这场campaign以失败告终,法军从莫斯科撤退,他的帝国也开始崩溃,欧洲诸国联合对抗他。

到1814年,面对失败,拿破仑提出让位于他的儿子。

当盟军拒绝这一提议时,他同意退位并被送往埃尔巴,在那里他呆了不到一年。

他逃离埃尔巴,回到法国,这被称为“百日复辟”——一次短暂而戏剧性的回归, culminated于1815年滑铁卢战役的最终失败。

他第二次退位并被流放至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尽管常常被描述为权力饥渴和内心不安的独裁者,拿破仑也留下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遗产。

他帮助重塑了司法体系,推动宪法,扩展投票权至所有男性,并在废除封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还是教育、科学和艺术的强烈支持者。

他最历史性的贡献之一是《拿破仑法典》,它保留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关键自由,如宗教宽容,并至今仍构成法国民法的基础。

维基解密的朱利安·阿桑奇被驱离厄瓜多尔大使馆

2019年4月11日,朱利安·阿桑奇在伦敦被捕,因为厄瓜多尔取消了对他长达近七年的庇护。

维基解密的共同创始人自2012年起居住在厄瓜多尔大使馆,以避免因性侵犯指控而被引渡至瑞典和美国。

多年来,阿桑奇在大使馆的小办公室中避难,该办公室被改造成卧室,他与他的猫詹姆斯共同生活。

然而,在2017年,厄瓜多尔新任总统莱宁·莫雷诺上任后,阿桑奇与厄瓜多尔政府的关系急剧恶化。

这一点在去年变得明显,当时阿桑奇被要求遵守一些家规,包括支付互联网使用费、食物和洗衣费,照顾好他的猫,并保持浴室清洁。

这加剧了人们对厄瓜多尔最终厌倦了他的猜测。

莫雷诺总统表示,厄瓜多尔对阿桑奇的耐心已经“达到了极限”,并指责他有“重复违反国际公约和日常生活协议”的行为。

他宣布了阿桑奇外交庇护的突然结束。

英国当局被邀请进入大使馆,强行将阿桑奇带走,阿桑奇看起来明显变得苍老和虚弱。

阿桑奇在大使馆的避难生活使厄瓜多尔损失约650万美元(约合5600万印度卢比),厄瓜多尔前外交部长何塞·瓦伦西亚告诉BBC。

阿桑奇的厄瓜多尔国籍也被暂停。

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建

同样在这一天,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作为《凡尔赛条约》的一部分成立,该条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署。

其创建的驱动理念是持久和平只能建立在社会公正和公平劳动条件的基础上。

随着国联的崩溃,国际劳工组织于1946年成为联合国第一个专门机构。

起初只有45个成员国的国际劳工组织,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87个成员的全球组织,包括印度。

国际劳工组织帮助各国政府制定立法,改善工作条件、工资以及工人的整体生活质量。

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得到了国际认可。在1969年,它因促进工人权益和全球尊严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多年来,国际劳工组织在塑造劳动法律和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帮助各国政府制定立法,以改善工作条件、工资以及工人的整体生活质量。

Nathalie Wei

Nathalie Wei's journalism is driven by her curiosity and her desire to effect positive change. Her articles are a testament to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er ability to convey complex ideas with clarity and empathy to the French audie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