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www.luxuo.com/lifestyle/gastronomy/many-china-owned-vineyards-in-france-up-for-sale.html?__cf_chl_rt_tk=8n_MkvFsWr390KvQ0tK8yVbZyWVhkJVtN5hjHFvFwDM-1745759934-1.0.1.1-0k94I5s2EoKnK3kk_fBfiUJ0vzE13gGSpNx0UVmIKzw
位于波尔多西南约30公里的拉图尔-拉戈恩酒庄曾是中国投资者在法国葡萄酒界的旗舰之一,然而如今却变得破败不堪,正在以原价的极低折扣出售。
随着中国对于进口葡萄酒的热情减退,数百座由中国投资者拥有的葡萄园纷纷被低价出售。对许多来自北京和上海的投资者来说,获得丰厚利润的前景已然变得黯淡。
造成这一抛售潮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更加严格的资本管控,使得中国投资者在海外消费变得困难。同时,国内对于奢侈消费的打击也导致这些酒庄的需求大幅减少。
今年5月,法国查获九座位于波尔多附近的酒庄,估计总值约为3550万欧元,这些财产被一名因挪用国家资金和洗钱罪被判有罪的中国企业家所拥有。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酒庄的顾客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些葡萄酒。重单宁的红酒似乎并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十年前,中国正是全球最令人瞩目的新兴葡萄酒市场。法国波尔多的名贵酒瓶成为了中国富裕阶层的新地位象征,他们像展示奖杯一样地将其作为奢侈礼物,摆放在家中。
在短短几年内,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在波尔多的葡萄酒产区收购了超过200座酒庄,以满足国内对于法国葡萄酒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许多酒庄的售价却仅为最初购买价格的小部分。
例如,2008年,中国房地产公司龙海投资集团收购了拉图尔-拉戈恩酒庄,当时的售价为200万欧元,但如今这座酒庄的报价已降至15万欧元。
这一切与当初设想大相径庭。
中国的葡萄酒消费在2007年至2011年间飙升了142%。与此同时,中国和香港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红酒消费市场,尤其偏爱法国波尔多的酒品。到2013年底,他们的消费量已超越了法国和意大利。
期望能够利用这一新兴市场的中国投资者,将这些酒庄命名为“金兔”或“帝国兔”。与当地市场相比,一些原本在法国零售3到4欧元的红酒,出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高达20到30欧元,利润空间巨大。
然而,这种热情似乎来得太过仓促。2012年,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达到了峰值。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启动了一项紧缩政策,立即削减了奢华和显摆的国家开支,而此时许多中国亿万富翁刚刚完成了持有权文件的签署。这一行动的直接原因是近年来多起涉及昂贵礼物或贿赂的腐败丑闻。
2017年,北京实施了新的资本管控政策,限制资金流出中国,再次给中国投资者带来了冲击。中国地产代理李丽娟表示,“这对生意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她曾每天接到四到五个来自富裕中国投资者的询问,渴望参与波尔多的葡萄酒热潮。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市场早已变得愈加惨淡。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年均减少200万公升。2023年,由于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较上年下降了25%。
酒类出版物《法国葡萄酒回顾》的主编热罗姆·博杜因对此趋势早已心知肚明。首先,他指出,红酒在传统中国餐桌上的竞争力不强,常见的中国菜品包括每道菜的咸甜相辅相成的鱼、肉及蔬菜,通常是集中在餐桌中央一同分享的。
此外,博杜因提到,若干瓶酒仅用于展示,并不会被真正饮用,这或许也导致了中国市场上销售和消费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对我而言,这完全是一场幻梦。双方都有所误解。”他表示,“波尔多的生产者如何能想象这些新市场能持续,等同于美国和英国,或是当初的中国投资者以为酿酒和获利会如此简单。”
在这一波动荡中,酒庄的员工和酒农却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人反映未被支付工资,工作文化冲突严重,雇主们大多缺席。在2020年,位于一些酒庄的管理者赫伦娜·波利和她的五名同事因中国雇主拖欠工资长达五个月,最终发起抗争。
“从未有过诚意和诚信的解释,这种情形总是如此。”波利告诉《每日电讯报》。她谈到在一个充满问题的环境中工作,受到来自中国的微观管理,以及一些对酿酒如何运作毫无了解的老板提出的无理要求,例如在6月而非9月采摘。
她曾经面临过一个难以熬过的阶段。“我不知道他们会走多远……他们知道我的地址,以及我的生活习惯,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一些消息。”因这次痛苦的经历,她早早退休,“有些中国老板根本就消失了。”
在此情景下,工会代表科琳娜·兰泰乌姆指出,最大的挑战就是应对来自中国的缺席经营者。“有些中国老板完全消失了,”她说,“我们的困难在于当法国出现问题时,我们不知道该联系谁,因为一切都在中国。如果我们成功了,那么新买家会以这些老板的名义支付未清的工资。”
根据兰泰乌姆所述,中国企业对法国雇员的信任度普遍较低,倾向于招募对葡萄酒行业一无所知的中国工人。“对于法国员工有很大的不信任感,尤其当你不信任那些熟悉工作的人时,这变得复杂。”
然而,兰泰乌姆迅速指出,来自香港的商人彼得·郭是当地较受员工和同行尊敬的雇主之一,表现出色。此外,由法国人所拥有的酒庄也存在类似的劳动问题。
与此同时,李女士表示,不信任感可能相互影响,无论其是否合理。她描述曾见过一位中国雇主绕过资金冻结问题,采用现金支付员工。令她失望的是,缺少纸质记录使得双方在法庭上能够虚假指控未支付问题。
李女士指出,居住在高档的中国富豪近日表现出的兴趣尤为浓厚,他们大多居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
“目前,我每周接到四到五电话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