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澳大利亚在转型亚洲中的战略政策选择的讨论

图片源于:https://www.aspistrategist.org.au/analysing-the-china-choice/?__cf_chl_rt_tk=sflqEe9GSJqDM5K30hLaauzvOSd9zpdgazK46MMVy2c-1744636619-1.0.1.1-Z29TqOKqt89ebia30U4LU4DUZROSvKoLrTi8.lUsOv0

彼得·詹宁斯和休·怀特的近期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澳大利亚在转型亚洲中战略政策选择的有趣观点。

如果我可以直接总结这一论点,彼得认为我们不需要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进行选择,也不需要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进行选择——他明确提出“亚太地区的各国仍然坚持彼此合作”,同时隐含地论证零和战略竞争的出现远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频繁。 因此,彼得说得好,因为休所描绘的选择是“从属或被焚毁”。

休同意澳大利亚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避免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出选择。

但他表示,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有多好:“他们关系越不好,我们面临的选择就越严峻。”由于休自认为是悲观主义者,他不指望这两个大国能够很好相处。

因此,他确实认为我们面临着一个即将到来的——严峻的——在大国之间的选择。

休的答案是对中国进行更大的包容:“我们如果坚定抵制对中国野心的任何包容,战略竞争将会加剧得更快。”

彼得和休之间的争论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微妙得多,

但我认为它实际上取决于一个重要的区别:休希望澳大利亚“推动亚太地区新的权力分享秩序”,而我感觉彼得更希望澳大利亚“推动亚太地区新的责任分享秩序”。

在这两个竞争原则中,我更倾向于责任分享的观点。

如果中国的野心不包括作为区域秩序的某种“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是的,我知道罗伯特·佐利克的说法如今已经不再流行,但它确实捕捉到了正确的衡量标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它进行包容呢?

权力在国际关系中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重要的是它被用来做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权力就像战争和情报行动——你应该根据它的政治目标来判断,而不是对权力本身感到惊讶。

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对其他大国的判断方式:这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认为与希特勒的“时代的和平”是错误的,以及为什么我们认为苏联必须被遏制,即使在核时代很难与之作斗争。

因此,是否需要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出选择的真正决定因素不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多好,而是“China所看到的国际责任是什么?

问题是,这个问题在北京并没有单一的答案。

中国的大战略是一个杂烩:其早期对大国的期待、在摆脱屈辱的世纪后的特权感、与外部世界的经济相互关联,以及与邻国的复杂关系历史。

这意味着北京喜欢当前区域秩序中的某些部分,但也不喜欢其他部分。

它喜欢海洋安全和安全的航道来进行贸易。

它喜欢区域稳定,以便能够专注于发展。

它接受美国的联盟帮助“连接”华盛顿的区域盟友,尽管它对此变得有些犹豫。

它厌恶外部蛮夷对中国文明的侵害。

它对作为一个大国却仍有未解决的领土争端感到愤懑。

它对由华盛顿组织的亚洲安全秩序感到不满。

休说,包容并不意味着给北京一切它想要的。

这是真的。

但是,当中国想要一些而我们不想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在休的宇宙中,选择的原则也有双向效应。

选择在我们设计的顺应中国的区域秩序中抵制中国可能涉及一系列战略风险,而这些风险我们在那天可能不愿承担:因为必然会有一系列的“薄饼切割”计算,我们可能始终能为小的收益合理化冒很大的风险。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核心:澳大利亚在亚洲想要什么?

我认为答案相对简单:它想要一个稳定、自由、繁荣的区域秩序。

我们可以包容一个也想要这些的中国。

但仅仅为了权力分享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考量并不构成战略幸福的配方。

在华盛顿辩论一种稀释美国影响的方向,以便与中国建立一个可运行的G2,意味着主张美国这个已经建立了一个稳定、自由、繁荣的亚洲秩序的伟大力量的更小角色。

对此我并不赞同。

Nathalie Wei

Nathalie Wei's journalism is driven by her curiosity and her desire to effect positive change. Her articles are a testament to he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er ability to convey complex ideas with clarity and empathy to the French audie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