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黑色:艺术流动与反殖民抵抗展览

图片源于: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2025/04/16/the-big-review-%7C-paris-noir-at-the-centre-pompidou

在蓬皮杜中心的展览《巴黎黑色》中,著名美国小说家、活动家及思想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声音通过馆内的多个展厅回响,一段来自于特伦斯·迪克森的纪录片《与人会面:詹姆斯·鲍德温在巴黎(1970)》的摘录在第一个展厅中循环播放。

在这迷宫般的展览安排中,鲍德温几乎无处不在。他说:“迟早,所有被地球所遗弃的人,不论以何种方式,都会在下周二或下周三摧毁伦敦、罗马和巴黎建造的鹅卵石。”他说的“世界将要改变,因为它必须改变”这句话显得尤为贴切,因为这场展览是蓬皮杜中心反思其在法国现代艺术历史代表性方面的最显著例证。

《巴黎黑色》讲述的是被文化评论家保罗·吉尔罗伊定义为“黑色大西洋”的去殖民化故事。展览汇集了大约150位来自非洲、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艺术作品,他们在1950年至2000年期间曾在巴黎定居或途经此地。

展览的首席策展人艾莉西亚·诺克在《艺术周刊》播客中告诉我,这一展览讲述的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故事,但这个故事似乎在世界各地都已被解读和推广,唯独在法国没有得到重视。”她在目录的引言中进一步阐述,尽管巴黎在非洲和美洲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团结空间,但法国从未强调其在黑人文化实践兴起中的作用。

她强调,展览中的艺术家“深嵌于一个历史背景中——即殖民与种族主义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中形成了国际间的团结,而法国的艺术史至今未对其加以考量。”尽管过去几十年在美国、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举办了许多重要展览。

展览的时机恰逢蓬皮杜中心即将关闭五年,这并非巧合。诺克表示,这是一场“象征性”的展览,因为它可以“希望宣布这个新机构将会是什么样”。她在目录中写道,展览的另一个期望效果是触发一个纠正过程,使法国的博物馆和学术机构“收购、研究并发布”关于这些艺术家的信息。

这一展览不仅学术性深厚而且视觉上生动多彩。 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展览的15个部分从一个中央的圆形枢纽展开,该枢纽专门用于纪念马提尼克诗人和哲学家埃杜阿尔·格里桑特,他的“整体世界”概念确定了一种“关系诗学”,其中横跨地理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重塑了社会。

格里桑特的概念在古巴雕塑家阿古斯丁·卡尔德纳斯的身上得到了体现,他的木雕作品《安提尔夫妇(Couple Antillais,1957)》同时反映了超现实主义破碎和象征身体的理念,并探索了一种图腾式的精神形式,深化了超现实主义迁徙到的文化背景。

卡尔德纳斯的雕塑与其同胞、加勒比超现实主义的关键人物维弗雷多·拉姆的形式相呼应,拉姆的创作尤其受到了艾梅·塞泽尔的影响。对于拉姆而言,去殖民化项目是一个明确的主题:在其绘画《乌姆布拉(Umbral,1950)》中,三个人形轮廓由象牙海岸的巴乌面具与非洲古巴符号融合而成,浮现在阴沉的背景上,他试图“干扰剥削者的梦”。

拉姆和卡尔德纳斯是在展览中作为锚点出现的几位艺术家之一,展览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作品。

其他艺术家还包括海地画家罗兰·多尔塞尔,他的《莱达与天鹅(Leda and the Swan,约1958)》其中之一回应了希腊神话,将不可否认的黑人身体与白色鸟类在感性上结合在一起,以及美国出生的画家比福德·德拉尼,他受鲍德温的邀约来到巴黎,创作了鲍德温的惊人肖像,并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描绘了其他LGBTQ+人群和他称之为“旋转”的抽象作品。

德拉尼在展览中的代表性最为显著。

展览中许多艺术家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想大多数参观者不会认识展览中大部分艺术家。

或许不可避免的是,那些来自美国的艺术家因为已获得机构和学术界的认可而成为最熟悉的人物,而展览中的其他许多艺术家则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诺克和她的策展团队巧妙地将这些更为著名的人物穿插其中,突显了他们在更广泛网络中的联系。

因此,如罗梅尔·比尔登、戈登·帕克斯、埃德·克拉克和明·史密斯等艺术家的作品使观众能够穿透主题所在的房间。

其中一个伟大的揭示是多尔塞尔与另一位海地艺术家露丝·图尔尼耶,图尔尼耶是多尔塞尔的嫂子。这些艺术家都以旅行的方式跨越了多个地方,包括她的故乡、加拿大和美国。

但是她在巴黎制作的1960年代拼贴画,使用了剪切的高清复印技术,部分反应了战后城市的建筑工地,表现出一种幽灵般的力量。

图尔尼耶的作品出现在专门展示抽象艺术的三个房间中的第一间。尽管展览汇集了如此多的艺术家,但整个展览节奏轻缓,有着主题和艺术语言之间的起伏交替,创造了一些相对视觉的休息时刻,使复杂之旅更加轻松。尽管这是一个多声部的展览,但并不显得喧闹。

在“跃入抽象”之后是关于艺术家如何将他们的巴黎经验带到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的部分,以及自我组织的艺术中心与事件。随后是表达泛非主义团结的跨洲抗议运动的部分,接着是爵士乐这种最具散居特征的音乐及文化形式的影响。

展览接着以这种方式继续推进。四个新委托的艺术作品,均来自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为展览增添了新的反思层面,也使得在当今法国社会中对展览中体现出自由联结与多元文化生产的怀疑情绪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巴黎黑色》关键在于避免了一个明显的陷阱:它并没有延续殖民结构,将巴黎描绘成一个宽厚的中心,为感恩的访客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它清楚地确立了这座城市作为一个流动的场所,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是一个互惠交换的城市——正如格里桑特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了一种关系中心。

诺克确实充分展现了这一志向,因此,在一次访问中,完全领悟展览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某些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仅以一两件作品的稀少出现,不尽如人意。但这也是对其他机构发出的紧迫挑战的一部分。

蓬皮杜中心在这场引人入胜的展览中抛出了挑战,现在,在它的五年缺席中,其他机构需接过这个接力棒。

其他评论家意见

在《费加罗报》中,菲利普·达根指出,现在开展这样一场展览“实属时候已到”。他补充道,由于理解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背景的必要性,“最好是去参观两次”,并感慨展览对年轻艺术家的展示空间较少。他希望蓬皮杜中心能够如对待结束时那样,以“全视角”重新开始。

而《费加罗》则描述了“广泛的艺术家与思想星空”,并补充道:“人们感到……有一种迫切性想要表述一切,展示一切,了解一切,挽救一切,而没有在艺术家间建立价值层次,正如艺术市场所做的那样。”

• 展览《巴黎黑色:艺术流动与反殖民抵抗,1950-2000》正在蓬皮杜中心举办,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 策展人:艾莉西亚·诺克,与艾娃·巴洛伊斯·德·卡维尔、奥瑞连·伯纳德、劳尔·肖维罗和玛丽·西基耶

• 门票:€17(有优惠票可供购买)

Henri Wong

Henri Wong's journalistic expertise spans across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domains. His reports often shed light on the nuance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s experience in France, offering perspectives that highlight the community's contributions and challenge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