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在2035年之前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

图片源于:https://asiasociety.org/policy-institute/charting-chinas-path-its-2035-nationally-determined-contribution

根据巴黎协定,各国必须在2025年2月之前提交下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NDC)。 NDC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内气候雄心,整体而言,它们在评估国际社会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进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负责全球30%的温室气体(GHG)排放,自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以来,90%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来自中国。 其2035年的NDC目标将对全球气候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考虑到近期排放激增、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以及经济挑战等因素,关于中国目标的决定正在审查中。 但是,清洁能源的快速增长以及排放开始下降或持平的初步迹象应当给北京的领导者带来信心,制定强有力的2035目标。

中国气候中心一直在努力确定保持中国在巴黎路径上的必要野心水平,以便与国内政治经济目标保持良好一致。 在我们看来,中国应该立即达到排放峰值,并在2035年前始终减少至少30%的排放。 这样做将使该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变得可行和可信,并使中国的领先清洁技术产业继续推动经济增长。

那么,这一雄心水平为何重要呢? 根据中国气候中心在“对话地球”上发表的一项调查,结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若要与巴黎协定中设定的1.5摄氏度目标保持一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在2035年前从峰值水平减少至少30%(范围为31%到64%)。

尽管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3年之前持续上升,实现未来十年显著绝对减排的想法可能对于中国的决策者而言令人畏惧,但通过现有的趋势、政策和目标,仍然有机会达到2035年30%的减排目标。

此外,30%的减排代表了从排放峰值到2060年前碳中和的线性进展,因此这是一个一致且可信的实现长期目标的方式。

要实现这一目标,电力部门是关键领域之一。 在2023年太阳能和风能创纪录扩张之后,中国已经在电力部门达到排放峰值并开始减少。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3月中国的排放量下降了3%,结束了在解除零新冠措施后的14个月激增。 如果2023年实现的可再生能源新增量能够维持,那么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在2024年剩余时间内减少排放,并使中国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容量从2022年的1130 GW提升至3400-3800 GW,符合COP28在迪拜达成的全球目标。

根据预测,中国的可再生电力容量将从2022年的1130 GW上升至3400-3800 GW。这将使煤电的发电量减少20%以上,并在2035年前,实现整体煤炭消费减少35%。

在考虑这一前景以确定总体减排目标的同时,中国还应在其2035年NDC中加入新的可再生或非化石能源目标。这将为行业提供更大的确定性,并强有力地补充绝对排放目标。

促进可再生能源和电动车领域的强有力NDC目标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这些行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已得到显现,体现了中国对“新三产业”的转型。

除了电力部门之外,钢铁、水泥、交通运输行业以及甲烷和氟化气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改革与具体NDC目标也能帮助中国大幅减少排放。这些行业和温室气体是中国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且在持续减少排放方面提供了显著的机会。

减少30%的排放具有国内带来的好处。 2023年清洁能源部署的急剧加速为设定比以前预期更具雄心的目标开辟了可能,无论是在排放峰值时间线上还是在2035年前的减排幅度上。 如果能在2035年前继续保持清洁能源的部署速度,将实现2023年至2035年期间至少减少35%的二氧化碳排放,或从2020年的水平减少30%。

在过去几年对清洁能源制造和供应链的前所未有的投资之后,加速能源转型和提高目标是确保这些投资成功,实现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放缓部署速度则将削弱中国在这些领域所做的重要经济投资。

这一进展不仅对国际气候议程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同时也对国内层面带来明显的好处。 根据碳中和目标减少中国的排放也符合习近平主席致力成为气候行动“重要贡献者”的愿景,并增强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形象。

在国内,允许清洁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将推动高质量经济增长:发展新的清洁产业,并减少对低质量、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依赖,从而支持2035年建设现代化经济的目标。此外,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将对改善空气质量、生态保护和支持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随着我们朝着NDC提交的时间推进,中国气候中心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开展工作。 至2035年实现至少30%的持续减排,既是中国国内气候成就的关键,也是实现巴黎协定总体目标的重要一环。

Henri Wong

Henri Wong's journalistic expertise spans across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domains. His reports often shed light on the nuance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s experience in France, offering perspectives that highlight the community's contributions and challenges.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