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63个国家提供免签政策

图片源于:https://www.travelandtourworld.com/news/article/china-is-surging-tourism-sector-with-visa-free-travel-for-63-countries-including-to-thailand-france-germany-south-korea-australia-and-qatar/

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对来自63个国家的公民实施了免签政策,包括泰国、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从而使国际游客更容易探索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现代奇观。

这一扩展涵盖了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众多重要地区,允许游客在无需签证的情况下停留最长可达30天。

该政策反映了中国促进旅游和加强全球联系的承诺,旨在将自己定位为成千上万旅行者的一个可及和热情的目的地。

中国的旅游行业正在经历一次转型复苏,驱动因素源自战略政策的调整以及从新冠疫情中强劲反弹的势头。

这种增长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领先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免签入境政策催生了国际到达人数的激增,边境站报告外国游客的创纪录数字。

游客们正在探索从繁华的城市中心到宁静的自然景观,重新振兴了旅游生态系统。

**就业机会的创造**

旅游业继续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2022年对GDP的贡献约为8140亿美元,并创造了超过6600万个就业机会。

这些数字强调了该行业在经济稳定和就业机会方面的关键角色。

**旅游的新兴趋势**

文化和遗产旅游

游客们越来越倾向于寻求强调中国深厚历史和传统的文化体验。

政府通过旅游提升文化自信的相关政策与这种对沉浸式、以遗产为中心的旅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一致。

技术整合

科技正在重塑中国的旅行体验。

智能酒店房间、虚拟现实游览和人工智能旅行服务正在重新定义访客的参与度,使旅行更加个性化和高效。

**重要里程碑**

2023年,中国边境管理当局记录了外国公民的出入境次数达到3550万次,比2022年增加了近七倍。

这一跨境旅行的恢复表明了中国战略旅游措施的成功及其在全球舞台上的日益吸引力。

中国不断发展的旅游景观折射出文化自豪感、技术创新和政策驱动的可达性,为未来几年的可持续增长铺平了道路。

**GDP增长率:强劲的5.2%**

中国经济展现了顽强的韧性,GDP增长率为5.2%,显示了国家的复苏势头及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

这一增长突显了旅游、制造业和技术等关键行业的重要贡献,强调了政府在维持经济扩张和提升整体繁荣方面的战略努力。

中国的旅行和旅游行业表现出动态增长和韧性,于2014年对GDP的贡献为9.4%,并在2019年达到峰值11.6%。

疫情导致了惊人的下降,贡献在2020年降至4.5%,在2022年为3.3%。

到2023年,该行业反弹至7.3%,相当于超过9.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3万亿美元)。

预计继续增长,预计2024年的贡献将达到9.6%,到2034年将达到13.5%,重申了该行业在中国经济轨迹中的关键角色。

**可以免签前往中国的国家:**

南韩、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挪威、丹麦、奥地利、卢森堡、荷兰、新西兰、瑞士、新加坡、澳大利亚、爱尔兰、比利时、希腊、葡萄牙、圣马力诺、波兰、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文莱、台湾(中华台北)、阿联酋、塞浦路斯、马来西亚、巴巴多斯、巴哈马、塞尔维亚、毛里求斯、格林纳达、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格鲁吉亚、阿尔巴尼亚、汤加、卡塔尔、泰国、马尔代夫、苏里南、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斐济、白俄罗斯、亚美尼亚、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日本、克罗地亚、拉脱维亚、马耳他、黑山、北马其顿、罗马尼亚、安道尔、冰岛、列支敦士登、摩纳哥、斯洛伐克和所罗门群岛。

**邮轮免签**

中国也扩大了其免签入境政策,以便利于通过邮轮抵达所有沿海港口的外国旅游团,政策自2024年5月15日起生效。

该政策允许由两人及以上旅行者组成的旅行团,且由授权的中国旅行社管理,在不需要签证的情况下,在中国停留最长可达15天。

这一措施最初于2016年在上海推出,现在已扩展到大连、连云港、温州、舟山、广州、深圳和北海等主要沿海港口。

此举旨在促进邮轮旅游业,同时增强国际联系,并使邮轮乘客更容易探索中国多样的目的地。

旅游快讯编辑主任Mr. Anup Kumar Keshan表示:“中国的旅游景象充满了兴奋,尤其是在2024年12月免签政策拓展到63个国家后。这一举措让旅行者更容易深入体验这个国家的古老奇迹和现代奇观。无论你是从像广州白云机场这样世界一流的机场抵达,还是选择在舒适的经济型酒店或奢华的五星级酒店入住,或者是探索像北京故宫或西安兵马俑这样的标志性景点,皆有适合每个人的选择。考虑到旅游业在2023年为GDP贡献了7.3%,未来一片光明,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向游客敞开大门!”

**中国的机场:**

中国的前三大机场是国家航空业的关键,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乘客提供服务,同时作为国内和国际旅游的枢纽。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CAN)位于广东省,2023年接待了大约6317万名乘客,成为首位机场。

它是中国南方航空的主要枢纽,并且是通往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的重要门户,且埃及航空、国泰航空和卡塔尔航空等主要航空公司在此运营航班。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PVG)处理了约5448万名乘客,使其成为第二繁忙的机场。

该机场以其广泛的国际航班而闻名,是中国东方航空和上海航空的枢纽,达美航空、汉莎航空和新加坡航空等航空公司提供服务。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PEK)位于首都,接待了约5288万名乘客,作为中国国际航空的枢纽,连接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主要城市。

国际航空公司如英国航空、美国联合航空和全日空也在这一主要枢纽运营航班。

这些机场不仅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旅行的门户,突出显示了它们在航空业中的战略重要性。

**中国酒店业:**

中国的酒店业迅速发展,巩固了其作为全球酒店业领导者的地位,提供了多样化的住宿选择。

截至2023年12月,国家共有约323,200家酒店,提供约1650万个房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旅行和旅游需求。

这一强健的基础设施迎合了广泛范围的旅行者,从预算有限的游客到寻求奢华的消费者。

**中国酒店市场中的主要参与者:**

几个国内酒店连锁公司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彰显了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能力。

锦江国际:持有最大市场份额,锦江国际占据了该国约22%的连锁品牌酒店房间,提供各种预算、中档和奢华选项,满足广泛的受众。

华住酒店集团:以其庞大的网络而闻名,华住专注于中档及高档酒店,吸引商业和休闲游客。

如家酒店:拥有超过414,000个房间,这一集团在经济型和中档酒店领域是主要参与者,满足了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

国际品牌如万豪、希尔顿和雅高也在主要城市和重点旅游目的地建立了强大存在,提供高档服务,吸引了国际游客和寻求奢华住宿的国内游客。

**中国城市指南:探索永恒的奇迹之地**

中国是一个将古老传统与现代创新无缝融合的国家。

从繁忙的大都市到宁静的乡村避世之地,以下是您探索中国多样而迷人目的地的终极城市指南。

**北京:文化的心脏**

北京,作为首都,是历史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必游之地。

热门景点:故宫、天安门广场和慕田峪长城是标志性地标。

颐和园则提供了美丽的皇家花园,是一个宁静的休闲去处。

当地美食:在大董或全聚德尝试北京烤鸭,并在王府井小吃街品尝街边美食。

最佳旅游时机:春季(4月-5月)和秋季(9月-10月),天气宜人。

**上海:现代奇观**

上海是中国最大城市和全球金融中心,以其未来主义的天际线著称。

热门景点:外滩、东方明珠塔和上海中心大厦提供令人惊叹的景观。

在老城和豫园探索传统魅力。

当地美食:在鼎泰丰尝试小笼包,在佳佳汤包享用上海面条。

最佳旅游时机:春季和秋季是探索城市现代与历史景点的理想时机。

**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门户**

西安是中国一些杰出历史遗迹的故乡。

热门景点:兵马俑是考古奇迹,而城墙则提供城市的全景。

别忘了造访穆斯林区,品尝丰富的街头美食和购物体验。

当地美食:品尝肉夹馍和扯面。

最佳旅游时机:3月至5月和9月至11月,天气温和。

**成都:熊猫与香料之乡**

位于四川省的成都以悠闲的生活方式和辛辣的美食而闻名。

热门景点:访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观察熊猫的自然栖息环境,游览锦里古街以体验当地文化。

当地美食:一定要尝试四川火锅、麻婆豆腐和担担面。

最佳旅游时机:春季和秋季是观察熊猫和探索的最佳季节。

**桂林:风景旖旎之地**

桂林因其壮丽的喀斯特景观和如画的河流而闻名。

热门景点:沿漓江游船,探索芦笛岩。

龙脊梯田提供的壮丽景色和文化沉浸体验。

当地美食:品尝桂林米粉和芋头鸭。

最佳旅游时机:4月至10月,绿意盎然,气候宜人。

**广州:贸易之都**

广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港口城市,融合了古老和现代的丰富粤文化。

热门景点:广州塔提供壮丽景色,沙面岛展现殖民建筑风情。

当地美食:在当地茶楼体验点心,享用烧鹅。

最佳旅游时机:10月至12月,气候凉爽干燥。

**香港:活力都市**

香港,尽管是特别行政区,但在任何中国行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热门景点:维多利亚峰、香港迪士尼乐园和热闹的旺角街头。

当地美食:在添好运享用点心,品尝蛋挞和菠萝包是当地人的最爱。

最佳旅游时机:10月至12月,蓝天白云,气候温和。

Chloe Zhou

Chloe Zhou is a seasoned journalist, known for her in-depth analyses and compelling narratives. With a keen eye for detail and a multilingual approach, she covers everything from local events to international affairs, always with the goal of informing and engagi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France.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